





起量期广告是“加油”而不是“省油”阶段。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把产品推入更多曝光场景,拿到足够的点击和转化样本,让系统认知你的商品标签和匹配范围。
样本越少,算法越慢:如果你只想用低预算、低 ACOS 慢慢磨,可能会错过节奏,竞争对手会先一步吃掉流量。
流量试错成本:起量期不可避免要买一些无效点击,因为系统还没完全学会“谁会买你的产品”。这部分成本是“学费”,不是浪费。
所以,ACOS 在起量初期偏高,很多时候是正常现象。关键不是低不低,而是有没有往下走的趋势。
见过很多卖家,广告开两三天看没转化关掉重开,关掉重开,这样等于永远卡在“系统还没学会”的阶段。
例如:
点击量至少达到 100-150,才有参考意义
或者至少经过 7-14天(避免受单日波动影响)
这段时间里,你的核心任务是看哪些词/ASIN有转化潜力,而不是急着控制 ACOS。
不要用一个固定的 ACOS 标准去套所有产品。先算毛利,再决定可接受范围。
例如毛利 40%,理论可承受 ACOS 上限约在 40%,但起量期可以容忍到 的 1.2-1.5 倍,因为后续优化会下降。
如果毛利 20%,那起量期就算策略正确,也不能放任 ACOS 一直在 60%,除非是为了抢位或卡节奏。
留:CTR 高、CVR 高 → 即使 ACOS 偏高,也要继续留,因为这些流量很可能随着排名提升而降 ACOS。
降:CTR 高、CVR 一般 → 调低出价,减少无效曝光,继续观察。
停:CTR 低、CVR 低 → 没有潜力,直接否掉,别让它消耗预算。
这里的“高”“低”不是绝对值,要结合你所在类目的平均水平。比如有的类目平均 CTR 才 0.3%,你的 0.6% 就已经是高了。
如果你的类目,新品平均要花4-6 美元广告费才能出一单,而你只愿意花 2 美元,那 ACOS 一定会高,甚至起不来。了解这个数字,可以用广告报告 + 竞品分析工具去反推。
起量期的 ACOS,就像健身初期的酸痛:不舒服,但正常。关键是控制好时间窗口、保留有潜力的流量、及时止损没潜力的流量,别在系统还没学会前就急刹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