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潮玩市场迅猛扩张的浪潮中,一个看似小而精的衍生经济赛道正悄然崛起——“娃衣”市场。
随着潮玩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情感载体,为玩偶购置衣物,也逐渐成为表达个性、延续收藏乐趣的高频消费行为。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下的大量内容分享,正持续推动这一细分领域的繁荣。
图源:TikTok
在这场全球“衣橱经济”的背后,是中国制造引擎的高效运转。大量海外订单纷纷涌向中国,并精准落地于浙江传统纺织产业带。
一批深藏功与名的企业,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强大的柔性供应链能力,成功承接住这批“天降”订单,迅速崛起为全球娃衣市场的核心供应商。
国产娃衣的爆发并非偶然,背后是浙江传统纺织产业带的主动求变。
作为全国纺织业第一大省,浙江拥有中国最成熟、最完备的纺织产业集群,覆盖从面料研发、设计打样到规模化生产的完整产业链。集群内企业超6万家,其中包括2家世界500强企业、6家中国500强企业及40余家上市公司,雄厚产业基础为娃衣崛起提供了肥沃土壤。
图源:pexels
该集群借助阿里巴巴、网上轻纺城等平台,实现专业市场、实体零售与电商的融合发展,营销网络遍及全球210个国家和地区。从纺纱、织造、染整到设计、制造、销售,这里不仅是服装的海洋,更是供应链的枢纽。
其核心优势之一,在于极致的“柔性制造”能力。传统服装产业带曾习惯承接数万件起的大订单,但市场的瞬息万变促使企业学会“小船快掉头”。娃衣市场“款式多、批次小、上新快”的特点,正与浙江产业带的转型方向高度契合。
过去,该地区企业多以代加工为主,利润微薄且订单不稳定。近年来,一批企业开始瞄准小众细分市场,娃衣正是其中之一。
在桐乡,一家开了20多年的老牌服装企业——桐乡嘉裕时装有限公司率先向“针织文创”转型。该公司原从事机织服装制造及针织时装研发,年产量超过150万件。
图源:unsplash
凭借对消费趋势的敏锐洞察,企业果断改造团队和生产线,实现从“为人裁衣”到“为娃织锦”的跨界。目前每月娃衣订单约1000件,7月较3月增长100%。
在濮院,90后企业家傅桢哲凭借对LABUBU的热爱,依托原有服装制作经验自制娃衣,通过社交平台以“私人定制款”圈粉无数。仅在6至7月,就接到了5万多件订单。
产业带优势不仅体现于规模制造,更在于高效的创新反应。海宁市钱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将非遗面料融入设计,让LABUBU穿上四经绞罗马裙、四合如意纹云肩。每件定价200-300元,首批100件非遗定制款娃衣一个月内迅速售罄。
图源:unsplash
凭借成熟供应链与对市场的敏锐嗅觉,浙江纺织产业带正推动“娃衣”从小众爱好走向规模化、产业化的新阶段。
依托深厚的产业根基与供应链优势,国产娃衣正在加速出海。
娃衣产业的爆发不仅限于国内,更迎来了全球订单的热潮。在“世界超市”义乌,娃衣工厂海外订单应接不暇,来自南美、北美、日韩等地区的订单量大幅增长。
图源:pexels
数千乃至数万件的批量化订单已成为常态,部分商户日均出货量稳定在数万件,电商渠道中的海外询盘仍在持续攀升。
这一需求的爆发有据可依。全球潮玩市场规模已从2020年的203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41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9.8%,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达到520亿美元。持续扩大的市场容量,为中国娃衣出口带来广阔空间。
为了抢占市场高地,部分企业的上新速度从“周更”直接卷到“日更”。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一些浙江娃衣企业不再依赖低价策略,而是把文化和技术织进方寸布料。
例如,钱数纺织将非遗技艺与潮玩结合,让LABUBU穿上了香云纱,让千年宋锦变身迷你发夹和手机壳。这类创新产品不仅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也向海外市场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图源:海宁发布
嘉裕时装同样注重原创设计,自主开发手混线材和配色方案,以避开同质化竞争。
凭借此前在外贸领域的深厚积累,该公司已承接大量海外老客户的娃衣订单,并即将启动批量生产,预计年底玩偶类产品销量可达8000至10000件。
市场反馈验证了这一路径的成功。许多海外客户对国内娃衣表现出强烈兴趣,企业外贸订单持续增长,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将中国娃衣加入购物车。
事实上,早有一批嗅觉敏锐的中国卖家抢先在Amazon、Etsy、Shopee、AliExpress等平台率先上架国产娃衣,并取得惊人销量。例如在Amazon上,一款售价11.69美元的LABUBU娃衣上月销量便突破4000件。
图源:Amazon
无论是庞大的市场需求、企业的创新策略,还是线上平台的热烈反响与亮眼销量,无不印证着国产娃衣正乘风破浪驶向全球。
“娃衣”市场的爆发,背后是情绪消费的崛起。根据MobTech研究院发布的《2024情绪经济消费人群洞察报告》,2024年,超过40.1%的年轻人将“为情绪价值和兴趣买单”视为消费的首要动机。
2025年8月28日晚10点,泡泡玛特迷你版LABUBU准时上线。开售仅1分钟,京东、淘宝等官方店铺库存全部售罄。天猫旗舰店5分钟内下架,泡泡玛特小程序更因瞬时流量过载出现卡顿与崩溃——情绪消费的威力再次现场教学。
图源:微博
发售仅两天,社交平台上已涌现大量相关娃衣分享帖。嗅觉灵敏的商家早已提前布局,迷你LABUBU专属服饰排满预售档期。
图源:小红书
娃衣市场的迅速崛起,植根于情绪消费兴起与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这一双重背景。今年以来,LABUBU凭借其独特“丑萌”造型风靡海内外社交平台,显著带动了娃衣品类增长。
事实上,在LABUBU走红之前,娃衣文化已通过BJD、KPOP偶像周边、人气IP玩偶(如Chiikawa、Pingu、自嘲熊等)及游戏角色衍生品等多种形式,积累了稳定受众。
Z世代不仅为玩偶购置衣服,更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带娃打卡咖啡店、出行随身陪伴、用镜头记录玩偶“OOTD”。情绪投射使娃衣从附属品升格为身份标签——几十乃至上百元一件的“巴掌大”布料,买的是陪伴感、社交货币与自我表达。
图源:小红书
当玩偶成为Z世代的“精神电子榨菜”,娃衣就不再是一件简单商品,而是承载情感、传递审美的媒介。其价格不再取决于布料与工时,而是由情绪溢价决定。强烈的情感联结促使人们心甘情愿支付高价,市场也由此被点燃。
这股热潮并非短暂风口,而是Z世代深层情感需求带来的结构性变化:情绪消费正在重塑产业方向。
生产企业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思维,从“服装制造商”升级为“情感解决方案与时尚内容提供商”。未来的竞争将远不止于缝纫技艺,更在于对消费趋势的敏锐洞察、情感联结和数字化运营能力的综合较量。
娃衣生产企业的未来,关键在于能否真正理解并拥抱“情绪价值”这一核心驱动力。
谁能为Z世代提供更深厚的情感联结、更极致的审美体验和更活跃的社群归属,谁就能在这片沸腾的新蓝海中占据主导地位,将一门“小生意”做成一个“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