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亚马逊这几年,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每次平台有什么政策调整,朋友圈就炸了,各种焦虑、抱怨、求解读。但真正厉害的卖家,反而很淡定,该干嘛干嘛。差别在哪?普通卖家盯着政策变化,高手看的是整个商业周期。
前几天又有学员问我,听说亚马逊发货在10月1日要变了。我跟他说,别总是被政策牵着鼻子走,你得学会看更大的格局。政策是波浪,周期才是潮水。
一、为啥总被政策搞焦虑?
很多卖家一听到政策变化就慌,根本原因是格局太小。眼里只有眼前这点生意,没有看到整个行业的运行逻辑。我刚入行那会也这样,2018年亚马逊调整PPC规则,我紧张得一个星期没睡好,生怕广告效果下滑。后来才明白,这些调整只是表面现象,真正影响生意的是消费趋势和市场周期。
上个月指导一个新手,他专门建了个表格记录政策变化,密密麻麻几十条,还给每条标注了影响等级。我看了直摇头——这不是在做生意,这是在做政策研究员。亚马逊每年大大小小的调整几百个,你要是每个都当回事,还做什么生意?关键是要分清哪些是噪音,哪些是信号。
二、高手都在看什么周期?
真正的高手关注三个周期:消费周期、产品周期、平台周期。拿消费周期来说,疫情这三年,居家用品火了两年,现在开始降温,户外用品又起来了。这个趋势跟政策没半毛钱关系,是消费习惯在变化。你要是还在纠结仓储费涨了几毛钱,人家已经在布局下一个风口了。
有个做了5年的朋友,专门做季节性产品,从来不看具体政策,只看大数据趋势。他说政策调整就像天气变化,你没法控制,但是你可以准备雨伞。去年他提前半年就开始布局圣诞产品,结果Q4爆单,仓储费涨价对他来说根本不是事,因为利润空间早就算好了。
更重要的是,这些高手会用周期思维来做决策。产品生命周期到了衰退期,就果断清仓换品;消费周期到了上升期,就加大投入抢份额;平台周期到了调整期,就做好成本控制。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总能在变化中找到机会。
三、怎么跳出政策陷阱?
想不被政策牵着鼻子走,核心是要建立自己的商业逻辑。政策变化只是成本结构的调整,不是商业模式的颠覆。比如仓储费涨价,那就优化库存周转,提高资金效率;广告政策调整,那就多渠道获客,不要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最近圈子里都在讨论亚马逊的新政策,有些人已经开始恐慌性清库存了。但我注意到,真正做得好的大卖家,反而在这个时候加大投入。为什么?因为他们看到的是机会——小卖家退出了,竞争减少了,市场份额重新分配了。这就是格局决定结局的道理。
我跟学员说,与其花时间研究政策,不如花时间研究消费者。政策是亚马逊制定的,但钱是消费者给的。消费者的需求变了,整个市场就变了;消费者的需求没变,再多政策调整也只是成本问题。把注意力放在对的地方,生意自然就做对了。
四、一汤说
做亚马逊说到底是做生意,不是做政策解读。政策会变,但商业的本质不会变——满足需求,创造价值,获得利润。
建议大家把关注政策的时间,用来研究市场趋势和消费者行为。多看看Google Trends,多分析分析竞品数据,比天天刷政策解读有用多了。
记住:顺势而为的人,从不担心风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