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发展,大量的图片与视频被不断拍摄、制作与传播。手机、相机及相关硬件设备,也因此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根据Precedence Research的数据,2024年全球相机配件市场规模为41.6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约47.9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达到约172.1亿美元,2025年至203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5.26%。
图源:precedenceresearch
很多以往专业人士才会使用的工具,如今正向着更低的使用门槛和购买成本发展。这种趋势下,摄影配件市场迎来高速增长期,尤其是近两年,热度持续攀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Neewer凭借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抓住了这波社交媒体驱动的影像热潮,成功打开全球市场。
Neewer始于2011年的深圳。创始团队由一群热爱摄影与摄像的发烧友组成,正因为对行业的深度参与,他们比大多数人更懂专业摄影师和内容创作者的实际需求。
团队敏锐地察觉到摄影行业正在高速成长,但当时市面上的打光设备却普遍存在价格昂贵、性能参差、操作复杂等痛点。基于这一发现,他们创立了自主品牌Neewer,并推出了第一款专业机顶灯,成功切入摄影配件市场。
图源:Neewer
早在2016年,Neewer就已登上亚马逊多个摄影类目的Best Seller榜单,年销售额过亿元。到2025年,其产品已远销美国、英国、德国等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Neewer最初从打光产品切入市场,2015年开始拓展产品线,推出了适用于手机、摄像机和单反相机的各种拍摄配件,正式进入了视频和直播领域。
随着“创作者经济”迅速爆发,越来越多的独立内容创作者急需轻便、灵活、好上手的拍摄工具。Neewer团队很快做出反应,把战略重点放在摄影配件上,专门为个人独立**创作者提供实用又高效的解决方案。
如今,Neewer已经拥有涵盖摄影灯光系统和影像录制系统两大类别、超过2000个SKU的庞大产品矩阵。从专业摄像灯具到手机支架,从三脚架到便携补光灯,产品既适合专业摄影师,也非常适合普通内容创作者。
图源:Neewer
Neewer不仅产品线丰富,更注重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公司已建立全链条的生产基地和实验室,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目前,Neewer技术专利数量达300余项,并受邀参加美国CES、NAB、WPPI等国际专业展会。2023年,Neewer新款Q4外拍闪光灯荣获了“iF设计奖”。
图源:Neewer
Neewer还引入了智能家居品类中创新的软件管理技术,开发了Neewer App来管理配件平台。通过这个App,用户可以轻松完成手机与智能硬件的快速交互,全自动控制Neewer的灯光和拍摄设备。
图源:Amazon.com
Neewer注重与用户建立共创关系,客户可以通过社媒或邮件的形式对产品设计提供建议,这种用户参与感极大地增强了品牌黏性。
Neewer还在TikTok、YouTube、Instagram、Facebook等海外主流社媒全面布局。
在TikTok上,Neewer官方账号@neewerofficial已积累近140万订阅者,内容主要围绕产品外观、使用场景和功能展示。通过高质量的视频直观呈现产品在实际拍摄中的应用,让用户在观看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摄影的乐趣,也逐步建立起对品牌的信任与好感。
图源:TikTok
Neewer还将海外红人营销作为重点策略,与众多摄影类、生活类网红开展广泛合作。在YouTube上,Neewer与专业测评博主合作,如电影感影像创作的YouTuber“initialfocus”,通过实拍演示展示产品如何让手机拍出更有电影感的画面。
Neewer与头部自媒体教学频道Think Media的合作尤为成功。该频道拥有334万名订阅者,粉丝画像与Neewer的目标客群高度一致。合作视频全面展示了Neewer 660 LED产品的优势,最终收获*59万播放量和1.5万次点赞。*
在销售渠道方面,Neewer一方面深耕亚马逊等第三方电商平台,主打泛SKU策略,覆盖智能手机、摄像机、单反等多个品类的配件,利用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实现快速销售。
另一方面,Neewer同步建设了自己的海外独立站,逐步降低对第三方平台的依赖,让用户可以直接下单购买,同时沉淀用户数据,提升复购率和服务质量。
Neewer的独立站在全球排名7.5万,仅用58.5万月访问量即实现3.64页/次、2分10秒停留且跳出率仅45%,流量效率与黏性显著优于同级站点;美国本土排名3.96万,桌面端占比过半,说明在核心高价值市场已形成稳定“摄影”垂直受众,后续只需放大流量即可快速放大收益。
图源:Similarweb
Neewer品牌的成功经验表明,中国品牌完全有能力在全球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于其他想要出海的国内企业来说,首先应选择一个具有增长潜力的细分领域,避免在红海市场中过度竞争。
其次应重视本土化运营,通过符合当地用户习惯的营销方式建立品牌认知。最后应构建多元化的销售渠道,既利用大型电商平台的流量优势,又通过独立站积累品牌资产。
当前,全球消费市场依然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特别是在性价比产品领域,这为中国品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