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Temu 平台做买卖,选品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不少人在这上面栽过跟头,踩过各种各样的坑,而掌握正确的选品方法,才能在这个平台站稳脚跟。
1、价格红线碰不得:低价看似是蜜糖,实则可能是砒霜。Temu 的 “极致低价” 策略把供货价压得极低,甚至比 1688 还要低 10%-20%。有人第一批选的网红水杯,本以为能薄利多销,结果扣除成本后还要倒贴运费。利润被榨干的产品,卖得越多亏得越惨。
2、规则雷区别踏入:一着不慎可能满盘皆输。儿童玩具没有 CPC 认证,商品会直接下架;欧盟订单少贴 CE 标志,资金就会被直接冻结。Temu 的规则更新速度比孩子变脸还快,一点点疏忽就可能让爆款计划泡汤。
3、小众产品要谨慎:需求迷雾中,小众产品最好别碰。有人跟风上架的星座主题文具,库存放了半年只卖出 3 件。Temu 用户需要的是 “天天用得上” 的刚需品,小众爱好款只会导致库存积压。
4、质量关卡守不住要命:质量是绕不开的枷锁,退货率直接决定生死。退货率超过 5% 的产品,平台会直接限流。曾有人因为贪便宜选了劣质耳机,售后投诉让店铺评分暴跌,爆款也直接夭折。
5、跟风竞争难存活:竞争红海里,跟风必死是铁律。当所有人都在卖同一款产品时,很难脱颖而出。盲目跟风会陷入价格战泥潭,利润被压到地板价,就像大家都在卖冰袖时,跟风进去很难有好结果。
1、价格上,找到突围点:采用产业带加组合拳的方式。优先选择生产成本低的产品,与产业带工厂合作,如义乌小商品、深圳 3C 产业带,压缩中间环节成本。运用核价公式估算,平台核价通常为亚马逊同款价格的 75%-85%,供货价需覆盖生产成本、头程物流、平台佣金及利润空间。还可采用组合销售策略,如将 “手机支架 + 数据线” 打包,提升供货价和核价通过率。
2、物流上,学会巧算计:轻小件和政策红利是关键。选择轻小件商品,如收纳盒、数据线等,降低运输费用。对于体积较大但有市场需求的商品,关注政策红利,如美国 T86 免税政策取消后,家具、健身器材等大件商品通过海运拼箱可降低物流成本,这类商品也可考虑。
3、规则上,做到通关不难:准备认证清单并定期复查。选品前详细了解平台各类目资质要求,电子电器类需 CE/FCC 认证,儿童产品需 CPC 认证等。同时,注意包装合规,欧盟市场需加贴 CE 标志及垃圾桶符号等。定期检查商品认证,避免因政策变动导致链接下架。
4、需求上,精准狙击是王道:依靠数据和热点双保险。通过 Temu 卖家后台 “商机发现” 功能,筛选近 30 天销量增长超 50%、复购率>10% 的商品。关注社交媒体热门趋势,如 TikTok、Instagram 上的流行元素,选择紧跟趋势的产品,像时尚服饰可选择当下热门的 Y2K 风格、多巴胺穿搭等款式。
5、质量上,筑牢防线很重要:建立三审机制和数据监控。选品时通过 1688、拼多多等平台采购多家供应商样品,对比质量。实地考察工厂品控流程,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小批量试单后,分析退货率等指标,对退货率高的产品及时优化或下架,退货率应控制在 5% 以下。
6、竞争上,实现破局有妙招:运用冷门赛道加微创新的方法。避开红海市场,关注 Temu 各站点的热销榜单,选择竞争小的非主流国家站点,如波兰、智利等。深挖细分冷门品类,如带 LED 灯的宠物项圈、针对小众节日的定制灯饰等。还可对产品进行微创新,在商品上添加独特元素,或从用户评价中找灵感推出升级款。简单说,就是找冷门市场,去小国家做 “地头蛇”;挖细分需求,用 “微创新” 满足小众用户的痒点;玩组合套路,把普通产品包装成 “稀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