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十年,“出海”对很多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件“时机对了、风吹就飞”的事情。但现在,风没那么顺了。
产业周期在调整,人口红利在消失,供应链也越来越复杂,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重新思考“出海”,就不能再拿旧地图找新大陆。
这篇文章,我尝试回答三个问题:
为什么出海?去哪儿?怎么去?
很多人提到“出海”,带着某种默认的情绪:这是条出路。
但我们得先承认一个事实:
出海不是适合所有企业,也不是所有阶段都适合出海。
你要先分清楚,你现在的问题是“国内卷不过”,还是“模型本身出了问题”。是行业天花板,还是组织内部效率低。很多时候,不是你不适合在国内卷,而是你根本不具备异地打仗的能力。
出海不是撤退,而是再战。
这是一种高难度的生存策略,而不是一条轻松的避险通道。
但即便如此,为什么我还是建议很多企业把“出海”这个议题摆上战略层?
因为今天中国市场的系统性变化,正在让原有的增长逻辑全面重构:
内需透支:高房价、高债务让年轻人延迟消费,大盘在缩;
出口承压:欧美需求疲软,去中国化趋势增强;
产业周期错位:从光伏到AI,从制造到平台,大部分行业都在高位下坡;
资金难融:一级市场断流,二级市场没有想象力。
站在这个十字路口,“出海”不再是补充增长的锦上添花,而是主动设计企业第二生态位的方式。
不一定要走出去,但你得有走出去的能力;
不一定要出海,但你不能没有“出海战略”。
很多人选市场是这样的思路:
“泰国GDP在涨,先试试”
“印尼人口多,搞个App去收量”
“越南电动车起步了,去卖个壳”
从逻辑上说没错,但这种判断是“外部看机会”,而不是“内部看适配”。
真正好的市场选择,一定要问自己四个问题:
制度容不容得下你?有些市场听上去开放,实则门槛重重,有些地方你再努力,永远只能做“外国乙方”。
你有独特优势吗?如果你的优势是低价制造,越南比你还便宜。如果你靠的是国内经验,人家不一定有同样的用户习惯。
你的能力结构,适配这个市场节奏吗?
快节奏的中国经验,在慢节奏国家可能就是“冒犯”。
做toG、打关系、拼弹性,和做极致效率,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打法。
这个市场的结构红利,还在吗?每个市场都有“半熟阶段”才适合进场:市场刚打开、格局未定、本地玩家还不强。
如果已经有强势本地巨头,你再进来,只能当补丁。
举个例子:
我们首先选择在泰国做清洁能源,没有选印尼、越南,不是因为那里不好,而是我们先问清楚:当地有什么市场需求?我们有没有制度容忍度?有没有政府合作路径?有没有本地伙伴能共同建设生态?
答案是泰国最适合我们。
所以“去哪儿”不是找热点,而是找匹配自己“物种”的生态系统。
你不是找温泉泡澡,是找水域生存。
另一个关键是路径选择:
你是去做“输出型企业”?还是“在地型企业”?
你是押短期高增长?还是打长期结构杠杆?
你是自己去闯?还是搭平台上车?
不同路径决定了:
你用什么速度去配置资源;
你需不需要控制本地团队;
你是赚利润,还是搭资产;
最关键的——你活下来的方式是什么。
路径选错,比市场选错更致命。
比如我认识一家跨境电商公司,进入东南亚时选择“自己开站、自己做支付、自己建仓”,结果烧了半年,连本地物流成本都搞不清楚。
而另一家选的是“挂靠本地财团、做toB分销、平台抽成”,模式土,但现金流稳。
也见过一位兄弟,有着传奇经历的多次创业者,看到椰子水市场增长空间,马上飞到泰国,从源头做起,通过从椰子水工厂切入,控制椰林稳定供应,然后从代工开始慢慢开始品牌化,三年时间不到,已经成了这个增量市场的核心玩家,目前已经在筹备IPO。
你要知道,不同路径有不同的“死亡方式”:
做技术平台的,死在生态缺位;
做纯toC的,死在回款断裂;
做金融驱动的,死在风控崩塌;
做政府合作的,死在政权更替。
路径选择的核心不是“哪条路快”,而是:
你能不能承受这条路径天然的风险结构?
说到底,“出海”两个字不是动词,而是组织系统的一次重构。
它不是去找一块空地,而是去参与一块陌生土地的再定义。
它不是复制中国经验,而是在异文化系统下,重写你的业务模型、团队结构、信任逻辑和生存方式。
很多人出海失败,是因为他们拿着一张旧地图,妄图在新世界找到旧航线。
但真实的世界早就不提供“标准答案”了。
所以,我们才需要不断反问:
为什么出海?去哪儿?怎么去?
这三个问题没有唯一解,但却决定了你是否还能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不是为了成为全球企业,而是为了不被局部环境定义。
不是为了征服世界,而是为了有第二人生。
出海,不是为了漂着看风景。 而是为了在风浪中活得更久一点,更扎实一点。
毕竟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我们生而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