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翻阅我文字的读者中,有些声音在留言区悄然凝结——商家们对TEMU的质疑,带着一种被利器划过的痛感,不做置评!此刻,我的目光,更愿聚焦于风暴的另一端:消费者胸口那股难以言喻、却汹涌拍岸的愤懑浪潮。
抖音、视频号、小红书……但凡手指划过屏幕,总能撞见对TEMU的怨气冲天。那些文字背后,分明是真实的、捏着手机、眉头紧锁的消费者。骂声如潮,淹没了算法精心推送的廉价好物广告。TEMU,这个席卷全球的电商新贵,何以至此?
白牌、非标、信息迷雾重重。 这几乎是所有吐槽的起点。线上购物本就如隔山买牛,TEMU的汪洋大海里,更充斥着难以辨识的“无名之辈”。想象一下,在百货商场试穿七八件才觅得心头好,尚属寻常;可若将这七八次的失望与运费险的拉扯都搬到线上,每一次点击“购买”都像一次盲目的赌博,挫败感自然成倍放大。屏幕那头,没有导购的微笑,只有冰冷的数据和买家秀里永远差强人意的色差。
错位的期望值,是另一道深沟。 当习惯了茅台五粮液醇厚口感的人,第一次啜饮TEMU上几十块的地方品牌酒,那落差足以掀翻桌子。尤其海外华人群体,收入不菲,早已习惯了“一分钱一分货”的消费语境。TEMU主打的极致性价比,在他们眼中,往往成了“廉价感”的代名词。他们追求的是“品质生活”,TEMU奉上的是“能用就行”。这鸿沟,岂是几句“真香”就能填平?
而退货的迷局,则让不满火上浇油。 平心而论,TEMU的退货政策堪称慷慨——宽松的保障,甚至为你的“时间损失”买单。可初次接触者,面对陌生的界面、繁复的流程,如同闯入迷宫。找不到入口、填不对信息、搞不清运费谁付……原本平台想兜底的“无忧”,硬生生变成了用户心头的一根刺。便利若不能被感知,便形同虚设。
骂声喧嚣,证据凿凿。但当我试图在一片唱衰中看清TEMU的未来时,眼前却浮现出拼多多国内主站的身影——那个同样在口水与争议中野蛮生长的庞然大物。
2015年,拼多多在一片“消费降级”、“假货横行”的骂声中呱呱坠地。质疑如影随形,可它只用两年零三个月,用户数便从零飙至三亿。时至今日,其国内用户数已悄然超越淘宝天猫,坐拥超9.2亿拥趸。这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曾被吐槽、被质疑的“9块9包邮”商品,是无数边骂边下单的真实用户。它从未做到让所有人满意,但它让足够多的人选择了它。
TEMU,正是踩着这条被验证过的路径狂奔。2022年9月上线,顶着全球买家的吐槽,它只用了两年十个月,便在2025年一季度将月活跃用户数推至4.165亿——这个数字,已将昔日霸主亚马逊的3.5亿月活甩开近20%,登顶全球用户最多电商王座。骂声震天,却挡不住用户用脚投票。这本身,就是最硬的道理。
更值得玩味的,是拼多多那条令人咋舌的盈利曲线:从2018年上市之初的巨亏百亿,到2025年狂飙突进至1124亿净利润。这条陡峭的上升线,是商业逻辑最有力的背书。而TEMU,作为拼多多倾力打造的“国际版”,上线仅五个季度后,便在2024年实现了63亿元人民币的年度税前利润。其目标用户规模与消费潜力,甚至被寄望超越国内主站。未来的盈利空间,足以让最苛刻的投资者屏息。
骂声是商业世界的背景音,而收银台的叮咚声才是主旋律。TEMU的货轮依旧满载着廉价商品驶向全球港口,仓库的分拣线永不停歇。骂它的人,或许明天又会因一个难以拒绝的低价而点开那个黄色图标。当你在小红书刷到第100条差评时,TEMU的仓库里,可能正发出它的第10亿个包裹。
它不需要讨好所有人。它只需要让足够多的人,在抱怨之后,依然选择按下那个“购买”键。这喧嚣的骂声里,藏着的或许不是它的末日,而是它野蛮生长时,最真实的背景噪音。
我知道评论区又会有人说会TEMU站台,但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护台的噪音终会消隐在风中,平台规矩的风已至,带着不容置疑的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