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一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对出口退(免)税政策进行了多项调整,主要包括申报期限延长、新增追征条款和扩大零税率项目范围等。
其中,“出口免税限时36个月”的规定对外贸人、跨境人而言非常重要。
图源:国家税务总局
敲重点!这些重点要记!
根据“条例”第八条,出口货物是指将货物向海关报关实际离境并销售给境外单位或者个人,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比如特殊监管区域货物离境等。
根据“条例”第九条,境内单位和个人跨境销售关于研发、设计、国际运输、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等仍适用于零税率。
根据新规,纳税人出口货物或跨境销售服务、无形资产,若适用免征增值税政策,必须自报关出口之日起至次年4月30日前(即,36个月内)完成免税申报。
一旦逾期未申报,税务机关将视同该笔出口为境内销售,要求企业按国内销售补缴增值税,并可能面临罚款。
这一条款彻底终结了此前部分企业通过拖延申报、买单出口等方式逃避税收的灰色操作空间。
增值税法实施细则征求意见和现行政策对比表
图源:网易
1、退税申报期限收紧,逾期视同内销补税
新规要求:出口货物或跨境服务需在报关出口或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6个月内完成退税或免税申报,否则将视同内销征税。
影响:部分跨境电商企业可能因单证不全、收汇延迟或管理疏漏导致逾期,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
应对建议:
建立出口单证台账,确保报关单、收汇凭证等资料完整。
财务部门需定期核查未申报退税的订单,避免超期。
2、收汇要求趋严,资金流管理压力增大
新规要求:申报退税时需提交收汇凭证,逾期申报需额外提供证明材料。
影响:跨境电商普遍存在账期长、回款慢的问题,可能因外汇未及时到账影响退税。
应对建议:
优化海外收款流程,缩短回款周期(如使用本地收款账户)。
合同条款中明确客户付款期限,降低资金风险。
3、放弃退税不可逆,需谨慎决策
新规要求:若企业选择放弃退税,36个月内不得再申请,期间出口业务只能按免税处理。
影响:部分卖家可能因退税流程复杂选择放弃,但长期来看将损失利润(如13%增值税无法退回)。
应对建议:
测算退税与免税的现金流差异,避免盲目放弃。
高退税率产品(如电子产品)建议优先申报退税。
4、代理出口风险升级,需强化合规
新规要求:代理出口若未完整报送委托方信息,退税资格将转移至境内发货人。
影响:传统“买单出口”模式终结,无资质卖家面临税务风险。
应对建议:
自主申请进出口权,或选择正规代理并签订完整委托协议。
中小卖家可考虑1039市场采购贸易(核定征收,综合税负约3%)。
5、退货需补税,合同风控至关重要
新规要求:若出口货物发生退货或折让,企业需补缴已退税款。
影响:跨境电商退货率较高(如服装、电子产品),可能增加税务成本。
应对建议:
在销售合同中加入“退税追回条款”,约定退货时由客户承担补税损失。
优化海外仓退货流程,减少不必要的退运。
总体来说就14个字:出口规则更细、时限更死、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