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贵州苗银的锤击声传到巴黎时尚圈,当深山里的古老图腾登上国际百货柜台 —— 这不是童话,而是真实发生的跨境创业故事。
一个小镇姑娘深入贵州大山,用三年的时间让苗族的银饰走上巴黎,成为举世瞩目的奢侈品。这个独立站叫 CUNZU,如今线上线下年营收已破千万美金,2025 年成功入驻巴黎老佛爷百货,同年 1 月伦敦哈罗德百货还为其开设专属专柜。
究竟是什么样的产品,能让贵州匠人打造的垂纹银饰,与国际奢侈品同台竞技,甚至让巴黎名流争相抢购呢?
故事要从 2019 年说起。那时,CUNZU创始人吴迪还是英国一所大学的社会学硕士研究生。一次偶然的采风之旅,让她走进了贵州黔东南的苗族村寨。
在那里,她亲眼见证了震撼人心的手工场景:阿婆们手持银锤,在阳光下反复敲打银片,银辉随着锤落的节奏不停跳动;绣娘们指尖捻着细腻的卧蚕丝,一针一线间,鲜活的传统纹样便在布面上缓缓成型。村头一位老人的话,却让这份美好多了几分遗憾:“这些纹样在咱们祖祖辈辈的屋子里传了上百年,可现在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会画这些老图腾的人,越来越少了。”
那晚苗寨的篝火晚会上,歌声与欢笑萦绕耳畔,吴迪手里攥着一块刺绣,心里却沉甸甸的。她突然意识到:如果没人把这些珍贵的文化带出去,这份千年传承或许真的会永远沉睡在山谷中。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一个念头在她心中生根发芽:要让世界听见苗寨的歌谣,要让千年手工技艺在现代社会重新绽放光彩。
2021 年,带着这份对民族文化的执念,吴迪创办了品牌 “cunzu”,取 “村中的族人” 之意。她的初心很纯粹:用现代设计的语言,让每一件苗族银饰、每一块传统刺绣,都能在世界各地女性的耳垂上、衣角边,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不过,创业的起步远比想象中艰难。最初,吴迪对银饰工厂、匠人资源一无所知,接到的第一笔订单甚至不足 10 件。为了说服坚守传统的老匠人合作,她做出了一个决定:住进苗寨。
整整一个月,她跟着匠人们学讲方言,每天泡在银匠铺里,亲手绘制设计稿,遇到不懂的纹样,就追着匠人刨根问底。“直到真正读懂那些图腾的含义,我才明白,每一条螺旋纹里都藏着山谷的古老传说,每一个乳钉纹中都饱含着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 吴迪后来这样回忆。在无数个伴着炉火微光、散落银渣的深夜里,cunzu 的第一批银饰品终于成功诞生。
这款能征服国际市场的银饰,到底有哪些核心优势?总结下来有三大卖点:
其一,传统与现代的工艺融合。
cunzu 与二十多位贵州资深银匠深度合作,完整保留苗族最具代表性的锤纹工艺 —— 这是苗银的灵魂所在。同时,通过设计优化,让原本厚重的银饰花纹变得轻盈灵动,不管是项链还是手镯,都更适合现代人日常佩戴,彻底解决了传统银饰 “好看但不实用” 的痛点。
其二,跨文化的创意碰撞。
品牌大胆将马普切族的经典马鬃编织工艺,与苗族银饰相结合。可拆卸、易清洗的马鬃片,不仅是亮眼的装饰元素,更成为两种古老文化交流的符号,让每一件产品都自带独特记忆点。
其三,刺绣工艺的复古新生。
除了银饰,cunzu 还推出围巾、披肩等产品,原料选用的是拥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古老面料。经过重新编织加工,这些承载着时光印记的面料,让现代人也能披上古老图腾,真切感受到手工制品独有的温度。
在定价上,cunzu 也精准定位高客单群体,产品价格区间在 100 欧元至 1000 欧元之间,彻底摆脱了 “民族手工艺品 = 廉价” 的刻板印象。而这个独立站的成功,除了优质产品,更离不开独特的营销策略与良好的客户口碑。
营销层面,cunzu 走出了 “文化 + 设计 + 跨界艺术” 的特色路线。通过中法跨界联动,与法国艺术家共同打造了一场 “银饰 + 舞蹈 + 民族音乐” 的沉浸式展览馆。展厅内,舞者手持 cunzu 银饰翩然旋转,古老刺绣在聚光灯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这样的场景瞬间吸引了巴黎时尚圈顶流人士的关注,他们纷纷主动分享传播,为品牌带来了巨大的曝光量。
社媒营销方面,品牌则选择以 “溯源” 为核心。他们邀请国际达人 KOL 走进苗寨,探秘银匠的工作小屋,采访坚守刺绣技艺的阿婆;同时,还组织国际买手店店主亲自带队前往贵州考察,并与当地村寨签订文化溯源协议,承诺将 80% 的利润用于当地社区发展。这份满满的诚意,让品牌口碑在时尚圈迅速扩散,最终形成了 “文化 + 工艺 + 时尚” 三位一体的黄金营销模式。
cunzu 的成功,给所有做文化出海的创业者提了个醒:
文化出海从来不是简单地把商品卖到国外,而是要向世界展现中国民族文化与手工作品的真正魅力 —— 它们既能历经千年岁月的守护,也能在新时代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这些文化瑰宝,不该只被收藏在博物馆里,更能走出展厅,与国际潮流一较高下。
而这份让千年手艺重生的力量,正是每一位炎黄子孙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在创业路上不断前行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