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2 17:33:06

跨境电商买单的能做免税申报吗?

跨境电商通过 “买单出口”(即非法购买他人报关单、核销单等通关单证)进行出口的行为,无法享受免税申报,且存在严重的法律风险。以下从政策合规性、操作可行性、风险后果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政策明确禁止买单出口的免税申报

1. 免税政策的核心前提

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 商务部 海关总署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零售出口货物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103 号)及 2025 年最新政策,跨境电商享受免税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企业资质:在跨境电商综试区注册,并在当地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完成出口信息登记;

合规申报:通过 9610(零售出口)或 9810(海外仓出口)模式向海关申报,提供真实的订单、支付、物流信息(即 “三单合一”);

单证要求:留存出口报关单、海外仓入库单、销售记账凭证等资料至少 5 年。

2. 买单出口的本质违法性

买单出口的核心特征是冒用他人名义报关,企业自身未参与海关申报流程,也无法提供真实的三单信息。例如,某企业购买 A 公司的报关单出口,其实际出口数据与 A 公司的海关备案信息完全不符,直接违反《海关法》第二十四条关于如实申报的规定。

3. 税务部门的核查机制

2025 年 10 月 1 日实施的《出口应征税货物税收管理办法》明确要求,税务机关需将企业报关数据与增值税申报数据进行校验比对。买单出口因报关主体与实际经营主体不一致,必然导致数据异常,触发税务稽查。

二、买单出口的操作逻辑与免税申报完全冲突

1. 资金流与货物流的割裂

买单出口通常伴随 “地下钱庄收汇” 或 “个人账户分散收款”,无法实现资金流与报关单的匹配。例如,企业通过香港离岸账户收汇后,无法提供与报关单对应的银行水单,导致税务部门无法确认收入真实性。

2. 物流凭证的虚假性

买单出口的物流运单往往使用报关单抬头企业的名义开具,与实际发货人无关。例如,B 公司购买 C 公司的报关单出口,物流运单显示发货人为 C 公司,但实际货物由 B 公司仓库发出,形成 “物流流断裂”,无法通过税务部门的单证备案核查。

3. 海外仓模式的特殊风险

即使采用海外仓出口(9810 模式),买单出口也无法满足 “离境即退税” 政策的要求。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发展出口退 (免) 税有关事项的公告》(2025 年第 10 号),企业需凭自有出口报关单申请预退税,并在销售后提供海外仓发货单、销售明细账等佐证资料。买单出口因报关单非自有,无法完成预退税申报,更无法通过后续的销售核算环节。

三、买单出口的法律风险与成本代价

1. 税务处罚

补税与罚款:税务机关可依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认定企业偷税,追缴少缴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并处罚款(0.5-5 倍)。例如,某企业通过买单出口隐瞒收入 1000 万元,被追缴税款 250 万元(增值税 13%+ 企业所得税 25%),并处 250 万元罚款。

出口退税资格取消:若企业同时涉及虚开发票骗取退税,将被列入 “出口退税失信企业名单”,5 年内不得享受出口退税政策。

2. 海关处罚

走私认定:根据《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七条,伪报贸易方式(如将一般贸易伪报为跨境电商)可能被认定为走私行为。例如,某企业将高价值货物通过买单以 9610 模式出口,偷逃关税及增值税 8.9 万元,被海关追缴税款并处罚款 3.5 万元。

货物没收:若海关查验发现报关单与实际货物不符(如伪报品类、低报货值),可直接没收货物。例如,某企业将电子产品伪报为玩具出口,被海关查获后价值 26 万元的货物被没收。

3. 刑事风险

骗税罪:若买单出口与虚开发票结合,可能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根据《刑法》第二百零四条,骗取税款 5 万元以上即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判无期徒刑。例如,某企业购买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利用买单出口申报退税,骗取税款 500 万元,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 10 年。

非法经营罪:买卖报关单、核销单等通关单证,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情节严重的(如交易金额 50 万元以上),处 5 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5.11
星期三
12
突发!已注销公司被要求补税:税务差异大将强制恢复登记,跨境卖家需警惕
亚马逊价格抓取新规引发黑五前夕促销危机 优惠券大面积报错
特朗普接受参院协议承诺快速重启 联邦政府停摆有望终结
越南要求Shopee、Lazada等电商:发现假货24小时内立即下架违规店铺
查看更多
免费下载
免费下载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
交流群
交流群
交流群
回顶部
企业跨境出海综合服务平台
关于出海网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
交流合作
友情链接
关注我们
出海网公众号
出海网小程序
出海网视频号
出海网社群
版权归出海网跨境电商(广州)有限公司所有 粤ICP备202103767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