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银行跨境金融业务发展意义深远、机遇众多,却也面临挑战,需精准谋划前行路径。
我国商业银行跨境金融发展历经三阶段。2001 - 2012 年为快速发展期,入世后跨境金融业务逐步开放,多边贸易规则与严格监管并存,保稳定促安全。2013 - 2019 年,“一带一路” 倡议与自贸区设立推动政策渐宽,自贸区成创新试验田,监管谨慎松绑。2020 年至今,双循环格局引领跨境金融高速发展,系列政策频出,自贸账户推广、投融资便利化举措频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政策利好铺就广阔发展之路。
其于国家战略意义非凡。在双循环格局构建中,助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于人民币国际化,积极投身跨境支付系统建设推广,提升其贸易投资使用比例;响应高水平对外开放号召,创新产品服务支持企业跨境投资贸易;践行 “一带一路” 倡议,为企业 “走出去” 供融资、结算与风控服务,推动沿线经济合作;在自贸区发展中,借优惠政策开展多元业务,助力人民币国际化与自贸区金融创新。
市场需求催生发展良机。国内金融竞争白热化,银行利差缩、利润薄,而自贸区业务与企业出海需求成增长突破点,进出口贸易稳增,优化账户体系可满足区内多元需求。国际市场前景光明,投资预期上扬,人民币吸引力攀升,银行创新业务引外资助国际化。外贸提质需求涨,企业海外收入强劲,项目融资、银团贷款需求大,银行收益可期。企业境外上市回暖,跨境银团业务随之升温,银行资本市场服务可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跨境金融助银行拓市场、优结构、提收益。
业务发展战略需全方位筹谋。明确战略目标应兼顾整体与阶段,依银行自身资源特质精准规划,借业务蓝图凝聚共识、合理配资源、聚焦重点业务、分层经营客户、筑牢战略支柱。核心策略制定要灵活应变,从市场剖析、业务定位等多维度锚定方向、动态调整,精准完善业务能力。业务能力建设需多管齐下,客群分层深耕存量、拓展增量,丰富产品结构以满足各类客户需求,制定营销策略挖掘潜在客户,优化业务运营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强化风控能力确保稳健发展。支撑体系构建涵盖组织架构、机制制度与科技支撑,优化架构明晰权责、提升效能、培育人才;完善制度规范流程、保障合规、激活积极性、管控风险;科技赋能提升效率、优化体验、精准推送商机、强化部门协作。
跨境业务产品体系完备多元。跨境支付结算含跨境人民币与外汇结算、SWIFT gpi 及多类账户管理;跨境贸易金融有进出口融资、信用证与保函服务;跨境投融资提供跨境贷款、债券发行、并购融资等服务;外汇业务包括即期、远期、掉期与期权交易。各银行亦有特色产品,全方位服务跨境金融活动。
跨境业务特色场景丰富。传统场景重优化客户体验,提升跨境结算效率、完善账户体系助企业经营、提升团队专业素养。跨境电商场景创新金融服务,顺应消费线上化与政策东风,为产业链参与者提供资金融通、汇率避险与海外仓融资等服务。境内外协同场景发挥海外布局优势,增强客户粘性、拓展客户群、创造利润增长点,优化资产配置、实现业务多元。
然而挑战亦存。产品同质化严重,多聚焦传统领域、功能相近,创新成果易被复制,致积极性受挫、竞争同质化。业务实操难题诸多,授信环节尽调受语言、法律、地理制约,影响审批时效;授信需兼顾境内外法律,抵押品法律论证复杂;贷后管理难以及时监控抵押品价值与资金流向,违约处置需考量多因素,商业银行需积极应对。
展望未来,商业银行使命艰巨。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创新产品服务融入开放进程,便利人民币跨境流动、提升人民币地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上,构建适配资金结构、发挥银行比较优势、推进数字化转型,优化跨境资金布局、全链条服务客户、提升经营效率。风险管控层面,平衡开放与风控,助力资本开放、防范外汇违规、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协同监管、坚守风险底线,稳健推进跨境金融业务持续发展,为国家金融战略与经济建设贡献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