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亚马逊圈,有个很荒谬的现象:
一群连工厂大门朝哪开都不知道的卖家,每天在研究‘如何让新品 7 天上首页’;
一群没去过欧美超市实地调研的运营,对着 Google 翻译优化‘本土化详情页’;
一群把‘人才’当成本而非资产的老板,宁愿花 20 万买 ERP 系统,也不愿给供应链经理涨 5000 工资。
一、太多人沉迷运营技巧,而忽视供应链与选品内功
电商项目,运营技术是最不值钱、最没有壁垒的东西。
不同于造飞机、搞芯片那些真正硬科技壁垒的存在,即使你知道也未必能做到。
电商仅仅只是传统零售业的渠道、场景、模式变革,而电商运营技术的本质就是信息差而已。
在亚马逊跨境电商中,关键词优化、CPC广告、A+页面设计等运营技术,是最易模仿、最缺乏壁垒的"表层功夫"。
亚马逊的运营技术本质上是平台规则的"信息差"——只要花几百元买几节培训课,或加入几个卖家社群,就能快速掌握"黑科技"(如刷单测评、类目节点修改)。
但问题在于:当所有卖家都学会这些技巧时,竞争会迅速陷入同质化价格战。
真正决定亚马逊店铺生死的, 是
「供应链成本控制能力」(能否拿到工厂底价)、
「选品战略眼光」(能否预判市场趋势)、
「合规风控体系」(能否应对平台政策变化),
以及「品牌溢价能力」(能否摆脱"中国制造=低价标签")。
可悲的是,太多卖家每天钻研"如何让新品快速上首页""怎么降低ACOS",
却不愿花时间跑工厂谈品控,不愿用大数据工具分析类目生命周期,
更不愿投入资金做产品差异化研发。
就像武林新手苦练招式套路,高手却在打磨内力根基——当平台规则迭代(如2021年封号潮),那些依赖"技术红利"的卖家瞬间崩塌,而真正有供应链壁垒的玩家却能穿越周期。
我因为公众号的关系,常遇到有读者追问"怎么用Vine计划快速冲评",
但很少有人探讨:如何构建海外仓应急体系?
这些需要长期沉淀的"内功",才是在亚马逊生存的根本,而多数培训博主根本无法提供这类深度解决方案。
二、太多人纠结流量渠道,而模糊用户价值核心
许多亚马逊卖家陷入
"站内流量 vs 站外引流" 哪个比较重要?
"自然搜索 vs 广告投放"哪个比较厉害?
却忽略了一个本质问题:
「你的产品能否真正解决目标用户的痛点?」
「是否比竞品更具性价比或体验优势?」
无论是依赖亚马逊站内广告(CPC),还是通过TikTok、Instagram做站外引流,最终决定转化率的,
永远是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它的质量是否稳定?
功能是否贴合需求?
包装是否符合当地文化?
售后是否能快速响应?
当亚马逊进入"后铺货时代",流量红利消退,卖家必须从"流量思维"转向"价值思维"。
举个例子:
而头部卖家会研究欧美家庭的烹饪习惯,开发带专利设计的多功能厨具,
并通过YouTube博主测评建立信任,最终以「高出同行30%的价格」占据市场。
我们团队同时运营亚马逊美国、日本、德国站,既做FBA精品模式,也做TK轻资产测试,还通过独立站做品牌沉淀。
但这不是"不专注",而是我们始终围绕核心定位——「全球化的品质生活解决方案提供商」。
我们现在的重心是:挖掘细分市场真实需求,优化供应链成本结构,提升本地化服务能力。
「渠道可以变,用户价值不能变。」
三、人才是亚马逊团队最核心的资产,没有之一
做亚马逊跨境电商不需要厂房设备,一个人,一台电脑就可以开始创业。
却离不开「选品开发、供应链管理、跨境合规、多语种运营、海外本土客服」......
所有的爆款打造、风险防控、品牌建设,背后都是人的专业能力在支撑。
再厉害的ERP系统,若没有懂数据分析的运营操盘,只是一堆无效数据;
再优质的工厂资源,若没有供应链经理协调交期,也会导致断货滞销。
许多中小卖家把80%的预算花在广告投放上,却在招聘时"抠抠搜搜":
用5000元月薪招刚毕业的运营,让客服兼任合规审核。
这就像开赛车却用普通轮胎——即使有好的产品,也会因执行不到位而翻车。
四、用专业的人,而不是"现有"的人
过去拓展新站点时,我们总是习惯让"老运营"兼任负责人——比如让美国站运营去操盘日本站,
理由是"都是亚马逊,应该差不多"。
结果往往是:因不熟悉日本市场偏好(如包装审美、物流时效要求),导致新品滞销率超过60%。
不要用"内部培养"的借口掩盖"懒于寻找专业人才"的事实——时间成本往往比薪资成本更高。
当然,这不是说"外来人才一定更好",而是强调:要以"岗位胜任力"为第一原则。
比如开拓中东站时,宁愿高薪聘请熟悉阿拉伯文化的本地人才,也不要让英语运营"边学边做"。
所以,人才才是电商公司最重要的核心资产,没有之一。
成事在人,事的背后都是人。不管是前面所说的电商运营技术,还是选好赛道的决策能力、快速落地的执行能力、搭建团队的组织能力、以及降本增效的管理能力。
这一个又一个事情,真正把它落地的都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无论多
么标准的sop,前沿的技术,精细的管理,最终没有人能把它很好落地,就只是厕所里的废纸而已。
很多人花了很多时间去学技术,却没有花多少力气在人才招聘和培养上,这是认知上的本末倒置。
五、牢记亚马逊的第一性原理:产品力+本地化
亚马逊的本质是"线上全球超市",其第一性原理永远是:「为用户提供高性价比、高匹配度的产品,并确保本地化体验无死角」。
「选品的第一性原理是"「真实需求」",而非"平台热搜榜":」
很多卖家跟风做"亚马逊Best Seller"榜单产品,却忽视了榜单背后的"「幸存者偏差"」。
真正该研究的,是目标国家的人口结构变化(如欧美老龄化带来的适老化产品需求)、政策导向(如欧盟环保法规催生的可降解材料产品)。
「运营的第一性原理是"用户体验",而非"流量技巧":」
盲目追求"秒杀活动"带来的短期销量,却忽视库存周转率和差评率,最终会导致账号权重下降。
不如把精力放在优化产品包装(减少运输破损)、升级说明书(降低售后咨询率)、建立海外售后网点(提升复购信任)。
「合规的第一性原理是"长期主义"」,而非"漏洞利用":
通过"黑科技"规避认证要求(如UL、CE认证)或许能赚快钱,但一旦被平台稽查,多年积累的店铺可能一夜清零。
真正的合规,是把认证成本计入产品定价,把知识产权布局作为选品必修课。
我们曾见过一个3C卖家,花大量资金刷单刷评,却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退货率超25%,最终被亚马逊封号。
反观另一个卖家,专注研发带专利的手机配件,通过Vine计划获取真实评价,虽然前期起量慢,但三年后成为类目光标卖家,年增长率稳定在40%以上。
在亚马逊的战场上,短期靠技巧,中期靠供应链,长期一定靠"产品力+本地化能力"的深度融合。学会用第一性原理思考,才能在"去铺货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结语」
亚马逊跨境电商早已过了"靠信息差赚快钱"的时代,
取而代之的是"内功竞争"——供应链的深度、选品的准度、团队的专业度、合规的严密度。
愿所有卖家少在"技术偏方"上浪费时间,多在"系统建设"上沉淀资源,因为真正的跨境电商高手,从来都是"内功深厚,招式自然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