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马逊并非一直都是消费品(CPG)的战场——它曾经被忽视,与零售巨头相比,只是一个次要的渠道。
然而,强生旗下家居品牌的最新业绩数据却讲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亚马逊已转型成为全渠道品牌的关键阵地,即使是老牌品牌也必须努力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
从护肤品到婴儿护理产品再到药柜必备品,强生品牌过去一年在亚马逊上的表现如下:
露得清:2.57亿美元(+31.0%)| 10.7% 的市场份额
Aveeno:8600 万美元 (+7.9%) | 2.9% 市场份额
泰诺:8440 万美元 (+25.7%) | 45.7% 市场份额
Zyrtec:5990 万美元 (+3.9%) | 15.6% 市场份额
李施德林:5880万美元(+19.0%)| 19.3%的市场份额
邦迪:4250 万美元(+27.8%)| 13.1% 的市场份额
强生婴儿:3070 万美元(-0.6%)| 42.0% 的市场份额
苯海拉明:1990万美元(-20.5%)| 3.0% 的市场份额
Lattaid:1840 万美元 (+20.5%) | 75.1% 市场份额
新孢菌素:1140 万美元 (+70.1%) | 10.6% 市场份额
突破明星:Neosporin(+70.1%)
Neosporin 的销售额看似不高,仅为 1140 万美元,但其同比增长高达 70.1%,是亚马逊增长最快的强生品牌。Neosporin 的强劲增长凸显了精准的定位、清晰的消费者需求以及在搜索结果中的可见性,即使对于规模较小的公司而言,也能迅速带来巨大的收益。
稳固的主导地位:Lactaid(市场份额75.1%)
Lactaid 并不引人注目,但它却以其高达 75.1% 的市场份额悄然占据了同类产品的主导地位。其 20.5% 的稳定增长体现了品牌如何通过贴合消费者的特定问题(例如乳糖不耐症)并抓住相关的搜索意图来取胜。
泰诺和强生婴儿:市场份额巨大,发展路径不同
泰诺和强生婴儿在各自品类中均占有超过40%的市场份额。然而,只有泰诺业绩表现强劲(+25.7%)。强生婴儿尽管市场份额巨大,但略有下滑(-0.6%),这反映出来自新兴、数字化程度更高的婴儿护理品牌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
红旗:苯海拉明(-20.5%)
苯海拉明销量的大幅下降(-20.5%)可能预示着其相关性下降、亚马逊的定位不佳,或消费者偏好转向替代过敏疗法。品牌必须主动更新和重新定位,才能避免这种命运。
强生在亚马逊的布局并非浅尝辄止,而是力求占据主导地位。露得清、Lactaid 和泰诺等品牌的经验证明,成功源于企业清晰定义并积极布局其品类。亚马逊并非半途而废之地;制胜之道在于了解消费者意图,根据明确的需求调整产品,并充分利用亚马逊强大的搜索驱动生态系统。
在亚马逊上蓬勃发展的品牌不仅仅是参与竞争,更是在塑造市场。即使是规模较小的品牌,如果成为其品类的代名词,也能展现出超越自身实力的实力。在亚马逊的战场上,清晰、精准和精准的定位至关重要。
亚马逊从事后诸葛亮的姿态演变成一个关键战场,这意味着品牌绝不能自满。强生公司的经验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品类主导地位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