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盛顿时间2025年7月9日零点,北美消费者打开亚马逊或TikTok Shop,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品牌悄然现身——茶颜悦色。没有锣鼓喧天的开业庆典,没有飘着奶香的实体店铺,只有40款零食和文创产品在电子货架上静静陈列。
没有实体、没有冷链、没有长队,却用一组数据在“最难啃”的北美市场,悄然撕开了一道口子。
如果说过去的茶饮出海,总是和“开店”“百城扩张”画上等号,那茶颜悦色无疑反其道而行之。
2025年7月,品牌在美国上线首批产品,其中既有古风设计的茶具套装,也有包装风格高度本土化的休闲零食,却没有一杯实体奶茶。
当茶颜悦色的零食系列悄然上线北美亚马逊后,部分爆款如“奶香面包丁”在上线首周即被标记为“Best Seller”,并迅速进入零食类目的畅销榜前列。
与此同时,在 TikTok 上,以“ChaYanYueSe Snack”相关话题为标签的用户自发分享视频逐步增多,形成初步的UGC传播热度,部分热门短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吸引了大量Z世代亚裔消费者关注。
图源:茶颜悦色
数据显示,一杯售价在国内18元左右的茶颜悦色奶茶,若完整复制到北美线下门店,在考虑门店租金、冷链运输、员工成本后,价格很可能飙升至8-10美元以上,且仍需面对监管审批风险。
而通过电商平台先售卖标准化商品,比如休闲零食和茶具,则可以绕开冷链和保质期门槛,快速获取第一批海外用户,完成品牌“踩点”。
这是一种“轻触式”的出海打法,不冒然重资产投入,而是在流量池中先完成一次感知测试。
如果说过去的中国茶饮出海只是划着小舟试水,如今已是百船齐发、各自竞流。
有人轻装上阵,靠零售商品打入电商航道;有人高调驶入文化水域,用仪式感与设计感构建品牌码头;也有人默默在独立站和社交平台间搭建稳定航线。
这不再是“开一家奶茶店”那么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多路径、多节奏的全球突围战。
千帆并起,风从东方来。
在更为“接地气”的东南亚,蜜雪冰城沿着“性价比”这条中国出海惯用通道一路狂飙。靠着1-3美元的极致定价和本地建厂策略,截至2024年底,其在东南亚已开出4895家门店,成为当地消费者奶茶启蒙的一部分。
图:泰国蜜雪冰城
而霸王茶姬,则稳步走出了一条“文化升级+高端定价”的道路。2024年,其海外营收贡献已超30%,2025年Q1海外GMV同比激增85.3%。
与马来西亚皇家雪兰莪联名推出的锡器茶具,仅用3日便售罄,补货溢价20%仍供不应求。
新加坡门店单季GMV达180万元人民币,远超国内平均值;泰国市场更获得本土资本巨头1.42亿泰铢注资。
图源:霸王茶姬黑板报公众号
不止传统茶饮品牌,中国的茶叶电商独立站也在悄然崛起。
Yunnan Sourcing 主要通过独立站切入全球市场,专注于云南普洱茶和其他高端中国茶叶。
通过 Facebook、YouTube 和 Instagram 等平台,吸引了大量茶叶爱好者。2024年通过其独立站和亚马逊平台销售,年销售额突破200万美元,其中普洱茶系列尤为畅销,部分高端茶叶售价可达几十美元。
专注销售中国茶叶的TeaVivre,凭借高质量的茶产品和独特的品牌文化,在短短几年内实现年销售额超800万美元、月均流量超30万的亮眼成绩。
图源:TeaVivre
从门店到独立站,从手摇饮品到茶艺周边,中国茶饮品牌正在全球市场上,以极为不同的速度、姿态和节奏,共同奔赴一个全新的“海外茶饮时代”。
中国茶饮品牌出海,不是简单的一场产品输出,而更像是一场“适应力”的考试。
不少品牌在迈出第一步后很快意识到,海外市场看似广阔,但现实暗礁密布。
消费者偏好的巨大差异、原料和冷链体系的不稳定,以及文化符号的误读和割裂,都可能成为增长的阻力。
茶百道曾在进入欧洲市场初期遭遇“口味差异”挑战,不得不临时下架部分“甜度过高”的产品;霸王茶姬在新加坡初期因原料进口流程繁琐,短期内暂停了几款主打饮品的售卖。即便是看似成功的蜜雪冰城,也因门店密度过高、供应链压缩空间见顶,而频频爆出加盟商盈利焦虑。
但真正决定出海成败的,不只是这些障碍本身,而是品牌在面对它们时,能否做出体系性的重构。
产品本地化,不是简单“减糖”而是“重组”
从原料调整到风味融合,越来越多品牌不再固守中国市场的爆款思维,而是围绕目标市场口味进行精细化再设计。
霸王茶姬在新加坡推出的“白兰花乌龙拿铁”,便是在熟悉的茶底中融入本地人喜爱的花香,最终成为门店销量前三的明星单品。
茶百道在伦敦门店则主打“去奶盖、0糖、添加气泡水”的系列饮品,以“低负担饮茶”定位精准命中健康导向人群。
而喜茶在纽约的LAB门店,更进一步将“饮品”上升为“空间体验”,通过设立“茶艺实验室”,拉升用户在门店的停留时长,平均每桌翻台率达4.2次,单品均价也达到6.33美元,接近星巴克臻选店水平。
图源:喜茶官方微博
供应链破局,本地化能力决定利润边界
相比动辄跨国运输的原料供应,一些品牌正在通过“海外建厂”来实现降本提效。
蜜雪冰城就是典型案例。在越南自建工厂后,其椰浆、珍珠、茶粉等原料实现大规模本地化,使得其在当地售价可以保持在1-3美元之间,价格远低于欧美连锁品牌。
而霸王茶姬则选择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市场推行区域原料协作机制,通过与本地优质供应商合作,降低运输与物流成本。这种轻资产扩张方式提高了门店复制效率与市场适应力。
图:泰国霸王茶姬
文化软着陆,从“东方”到“全球”的语言切换
当“茶”不仅仅是饮品,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时,如何说出让全球消费者听懂的品牌语言,就成了一门新的必修课。
一批更早走出去的茶叶独立站品牌,早已将“中国茶”彻底打包为“功能性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它们强化“情绪疗愈”“身体修复”等价值表达,用更通用的健康语言融入海外市场语境。
图源:YouTube
出海,不再只是把中国的产品带出去,更是要“重新调频”,去对接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适应,是对外输出的前提。
能否把产品变成“全球语言”,把供应变成“本地支撑”,把文化变成“生活方式”,将是中国茶饮品牌真正走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