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海外仓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TEMU突然将手伸向了尾程配送这块 “肥肉”,在美国市场强制推行平台物流面单,即要求卖家使用TEMU的 USPS或FedEx 企业账号,这等于直接从海外仓手里抢走了最核心的利润来源。这件事对海外仓企业影响不小,甚至未来可能改变海外仓行业生态。
对于绝大多数海外仓来说,单纯做仓储并不赚钱,真正的利润大头来自尾程配送 ——即靠着快递差价,这部分收入能占到总营收的70%-80%。
我们来详细看下海外仓的服务链条。相较国内仓储企业,海外仓属于跨境物流行业、服务链条更多,需要帮助上游跨境卖家将产品从中国运到美国或者欧洲的海外仓。因此按环节来分,海外仓的服务链条通常分三段:
头程运输:通过海运、空运等方式把货从中国运到海外仓;
库内操作:货物入仓后的存储、分拣、打包;
尾程配送:通过快递服务把货从海外仓送到消费者手中。
三段之中,哪段更赚钱呢?答案是尾程物流配送。
一般海外仓收入结构中,头程+仓储的收入占比通常是20%-30%,剩下的 70%-80%全靠尾程配送,比如上市海外仓企业,乐歌头程和仓储占比大概在20-30%,尾程占比70-80%。
背后的逻辑其实就藏在 “快递账号” 里:海外仓靠规模优势拿到 FedEx、UPS、USPS等巨头的企业级折扣价,再以稍高的价格给卖家用,赚的就是这中间的差价。尾程这块肉,比仓储的 “慢钱” 香多了。
因此,仓配分离的出现颠覆了海外仓传统业务逻辑。
但仓配分离并非由TEMU独创,在跨境电商行业早有先例:
亚马逊 VC 卖家(亚马逊供货商)就是如此,海外仓负责VC货物暂存,亚马逊提货并负责尾程配送。
北美垂直家居平台Wayfair更彻底,所有商家都得接受仓配分离,平台包配送。
那为什么TEMU的仓配分离会引起行业这么大的震动呢?原因如下:
对于海外仓企业来说,亚马逊VC订单本来就不多,大部分还是做亚马逊三方平台卖家的仓配一体服务,这块亚马逊没有强制要求。
Wayfair相对来说比较小众,GMV常年维持在120亿美元左右。
其他跨境电商平台,比如ebay、沃尔玛等均没有推行仓配分离。
TEMU的仓配分离杀伤力在于两点:
1、体量快速扩张:2024 年, 中国三大出海平台TEMU+SHEIN+TikTokGMV 已超 1000 亿美元,2025 年预计逼近 2000 亿美元,规模足以搅动行业。
2、动了海外仓“基本盘”:它瞄准的是海外仓最核心的客户 —— 三方平台卖家的仓配一体业务。如果连这块业务都被 “仓配分离” 渗透,海外仓的利润池会越来越小。
更让人不安的是:TEMU 之后,SHEIN、TikTok 会不会跟进?一旦三大平台集体推行仓配分离,海外仓的生存空间将被大幅压缩。。
新政实施之下,快递运力混乱,海外仓被迫成了 “冤大头”。
要知道,申请 fedex,usps 这些快递服务商的账号是有门槛的,一些大卖家可能有,但绝大多数中小卖家没有快递账号。
因此他们要么使用第三方海外仓账号,要么使用平台账号。之前使用海外仓账号时,卖家把所有事情都交给第三方海外仓,不用操心尾程配送问题。
但现在卖家使用TEMU快递账号,最终也是跟TEMU结算。这么多卖家,订单分布在众多仓库,TEMU 是否有足够人员和精力支持这项业务,是否能够及时安排足够车辆运力去不同仓库提货,都是未知数。
从卖家反馈来看,现在用 TEMU 的账号,尾程派送很混乱:
大卖家有自己的账号和车队,能搞定配送;
小卖只能回头求海外仓:“货还在你仓里,帮个忙送一下?”
这样,海外仓成了 “冤大头”:明着帮卖家走TEMU账号,等于把自己的尾程利润让出去;不帮,又怕得罪客户。只能偷偷把小卖的货塞进自己的配送车里 “混送”。
但一旦出现延误、丢件,平台、卖家、海外仓三方扯皮,谁都不想担责。
海外仓利润被压缩,未来在哪里?
TEMU的动作,本质是平台在抢夺物流话语权。对海外仓来说,靠尾程差价躺着赚钱的日子,可能真的要结束了。
想活下去,或许得换个思路:
要么 “向上走”:自己下场做尾程快递商,拿到更核心的运力资源,再跟平台谈合作(比如成为TEMU的官方配送伙伴);
要么 “向内卷”:把仓储服务做深做细,开发更多增值服务,靠 “不可替代性” 赚钱。
行业的洗牌已经开始,是被平台牵着走,还是找到新的生存赛道?这道题,每个海外仓企业都得尽快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