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了,Ebike还是一个值得被看好的赛道吗?
从全球市场数据来看,2024年Ebike全球市场规模已突破618.9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1136.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0.3%。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生产国,年产量更是达4800万辆,占全球份额超60%。
综上,显然这个赛道不仅依然火热,更在持续拓宽。
图源:grand view research
在众多中国出海品牌中,Heybike品牌的崛起轨迹尤为亮眼。
自2021年成立后仅七个多月,售出超15.000辆电动自行车,创下行业新品牌销售纪录。
如今,其用户已突破20万大关,稳居北美电动自行车销量Top3.并连续三年实现盈利,成为赛道中不可多得的盈利型选手。
图源:网络
根据资料显示,Heybike品牌成立于2021年,其创业灵感源于创始人对海外市场的敏锐观察。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个人短途出行需求激增,E-bike热度迎来井喷式增长。就在此时,联合创始人房先生捕捉到这一窗口期,遂决定布局海外市场,Heybike品牌也由此诞生。
E-bike热度趋势 图源:Google Trends
在创立之时,Heybike品牌着重打造了城市通勤车和可折叠胖胎电动车两款核心产品车。
得益于这种差异化的产品策略,他们避开了与主流头部品牌的正面交锋,在细分领域成功觅得一席之地。
图源:Heybike
成立仅七个月,Heybike品牌便以超15.000辆的电动自行车销量刷新行业新品牌纪录。至2021年11月,其用户基数已突破1万,月均成交额达百万美元量级。
此后,该品牌增长势能持续释放,在2022年11月成功跻身北美市场占有率前三;2023年5月用户规模扩至8万,总成交额突破1亿美元关口,市场份额锁定15%。
截至2025年,Heybike全球用户累计超20万,北美销量稳居前三,并实现自2022年起连续三年盈利。
如今,其产品已成功覆盖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等20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市场更是占据了15%-20%的份额。
图源:网络
在竞争激烈的E-bike市场,Heybike品牌能够快速建立认知,与其在海外各社交媒体平台采取的差异化传播策略密切相关。
1、TikTok
在TikTok平台,Heybike品牌没有走“产品堆参数、广告硬植入”的传统路径,而是以内容构建品牌感知为核心,将产品融入用户日常中。
这一点,在品牌官方账号@heybike_official上深有体现,他们更新的视频,均主要围绕着场景化的内容展开,辅以产品细节展示,尽量去避免广告所带来的生硬感。
这种内容策略的效果也很明显,截至2025年8月,其品牌官方账号已经获得了4.86万粉丝,总流量近327万,近三十天仍保持1200 +的涨粉速度。
图源:echotik(上)TikTok(下)
除此之外,Heybike品牌也十分注重与垂直领域的TikTok达人进行合作,借助他们的流量,将产品深入到目标用户群体中。
其中,品牌与TikTok达人The Bike Cave的合作推广算是典型案例。
The Bike Cave是一名专注于E-bike测评的博主,其视频风格颇具创意,将测评与ASMR(助眠视频)进行了融合,在TikTok积累了17万的粉丝。
他在与Heybike品牌的合作视频中,便对产品Heybike Horizon进行了详细的拆解,并结合ASMR沉浸式的特点侧面展现产品性能。
最终,该视频获得了超1220万的播放量,为品牌带来了极大的声量。
图源:TikTok
2、Facebook
在Facebook平台上,Heybike品牌的核心则主要聚焦在产品本身,采用口语化、生活化的展现形式,将产品的功能特性转化为用户容易感知的“有趣发现”,从而有效规避了空洞的品牌宣传。
截至目前,Heybike品牌官方账号已积累了14万粉丝,主要聚焦于北美地区(尤其是加州)的电动自行车爱好者,以及追求“便捷、环保、有乐趣”出行方式的年轻人,并且已经搭建了较为成熟的社群体系。
图源:Facebook
3、独立站
在独立站建设上,Heybike品牌采取的是电商独立站的典型运营思路,他们在用户体验优化、营销转化路径设计、SEO基础架构建设方面均进行了清晰规划。
例如,他们在网站导航、产品名称、博客标题等关键位置,大量使用精准的行业关键词,如“Folding Fat-Tire Ebikes”、“Electric Bikes”等。
同时会结合内容更新,持续向搜索引擎推送优质页面,增强自然流量获取能力。这是许多电商独立站实现长效获客的基本策略之一,其他品牌在做独立站的时候可以借鉴一二。
图源:Heybike
4、媒体背书
除了社媒运营与独立站建设之外,Heybike品牌还积极地在Electrek、TechRadar、AppleInsider、Bicycling等电动交通与科技生活类的权威媒体上进行内容露出。
在这些平台上,品牌通常不是以硬广告形式出现,而是作为行业趋势分析的案例、年度推荐产品或深度评测中的主角被呈现。
这种“软性融合”的方式,显然让品牌内容可以更自然地进入用户视野,帮助品牌建立专业的形象,形成品牌价值背书。
图源:the-gadgeteer
Heybike品牌在北美市场的成功,无疑印证了一点,那就是在如今的海外市场,中国品牌完全有能力通过竞争赢得一席之地,甚至引领潮流。
当下,全球绿色出行革命方兴未艾。欧盟计划2030年自行车出行占比翻倍,东南亚新兴市场基建升级催生代步需求……这些蓝海正在向中国企业敞开。
此时此刻,出海早已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时代给出的“必答题”。
当中国供应链优势与本土化品牌叙事相融合,下一个走出国门、闪耀海外的“Heybike”,或许正在大家之间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