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有个做传统外贸的朋友跟我聊天,说他们公司今年开始转型做亚马逊,请了个代运营帮忙打理店铺。我问效果怎么样,他说还行吧,4个月出了150多单,广告ACOS控制在30%,店铺没亏钱。
听起来挺正常的,但我心里咯噔一下。最怕的就是这种看似正常的状态。
01、温水煮青蛙,最致命的陷阱
说实话,很多新手卖家都会被这种"表面正常"给骗了。店铺不亏钱,每个月稳定出几十单,代运营也没什么大毛病,看起来一切都在轨道上。
但仔细想想就不对劲了。店铺确实没亏钱,可人工成本呢?代运营费用呢?机会成本呢?如果把这些算进去,其实每个月都在倒贴钱。更要命的是,这种状态会让你产生一种错觉,觉得生意在正轨上,不用着急。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卖家,代运营每个月交个漂亮的报表,ACOS控制得不错,订单量也在缓慢增长。但一年下来算总账,除了代运营赚钱了,自己基本是白忙活。这就像温水煮青蛙,等你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浪费了最宝贵的时间窗口。
记得我刚开始做亚马逊的时候,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当时觉得只要不亏钱就行,结果整整半年时间,店铺就像个植物人一样,有呼吸但没有生命力。
02、精铺模式的假象繁荣
更让我担心的是,这个朋友说他们走的是精铺模式,20-30款产品,还涉及好几个类目。听起来品类丰富,实际上是在给自己挖坑。
精铺听起来很美好,东方不亮西方亮嘛。但现实是什么?每个产品都得不到足够的资源支持,每个类目都做不深做不透。结果就是看起来很忙,实际上哪个都没做起来。
有个做了两年亚马逊的朋友跟我分享过他的教训。最开始他也是什么都想做,灯具、厨具、户外用品一起上,结果两年下来,每个类目都是浅尝辄止。后来痛定思痛,砍掉90%的SKU,专注做好一个细分品类,反而在第三年实现了突破。
这种广撒网的做法,表面上降低了风险,实际上是在分散火力。资源分散,就是没有资源。 亚马逊是个需要深耕的平台,蜻蜓点水式的运营方式,最终只会让你在每个赛道都成为炮灰。
03、自己动手,哪怕亏钱也值得
所以我跟这个朋友说,还是自己来吧。哪怕前期亏点钱,也比现在这种不死不活的状态要好。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自己做,你能真正感受到市场的脉搏。哪个产品有潜力,哪个关键词转化率高,哪个广告组效果好,这些细节只有自己亲自操盘才能体会到。代运营永远不会像你一样关心自己的生意,他们的目标是完成KPI,而不是帮你打造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品牌。
这段时间指导新手学员,我发现一个规律:那些自己亲自上手的,哪怕前三个月亏钱,但学习曲线很陡峭,往往在第四五个月就能找到感觉。而那些一开始就依赖代运营的,可能一年过去了,对亚马逊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
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你会踩很多坑,但每个坑都是宝贵的经验。你会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市场反馈,什么叫用户需求,什么叫竞争分析。这些东西,是花钱买不到的。
04、一汤说
做亚马逊最怕的不是亏钱,而是不痛不痒地混日子。表面上的"还算正常",往往是最大的陷阱。
如果你现在也处在这种状态,建议趁早做个决断。要么全力以赴自己干,要么就彻底放弃,别在这种温水里继续消耗时间和金钱。亚马逊是个需要深度参与的游戏,旁观者永远体会不到其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