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竹篮杀进Dior供应链!中国藤编值14亿美金成海外新顶流

出海网
出海网跨境电商
关注:公众号
出海网跨境电商
2025-09-18 15:37:42
中国非遗手工艺正通过跨境电商加速出海,藤编、陶瓷、苗绣等品类凭借可持续叙事与内容营销打开全球市场。广西藤编单品在亚马逊爆卖数百万件,景德镇陶瓷年出口额超80亿元,贵州苗绣手工包在Etsy售价达60-200美元。TikTok标签#handmadecraft播放量超85亿次,工艺过程可视化成为核心流量入口。差异化策略(如藤编替代塑料)、高端定位(丝绸丝巾溢价300%)与绿色消费趋势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手工艺从日用器物升级为全球消费者的文化符号与生活方式选择。

奶奶的竹篮杀进Dior供应链!中国藤编值14亿美金成海外新顶流

近期,一段中国小伙闭着眼编织凉席、竹床、簸箕的视频在 TikTok 上收获4230万次播放。短短几分钟的手艺展示,让藤编一度被全球网友视为“东方手作奇观”。

奶奶的竹篮杀进Dior供应链!中国藤编值14亿美金成海外新顶流

图源:TikTok

但事实上,藤编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走出国门。广西博白的凰图工艺,依托代代相传的藤编技艺,将日常的篮筐、箱包推向全球,产品出口至欧美、中东东南亚 25 个国家和地区,甚至进入Dior、Prada等国际大牌的采购清单。

不只是藤编工艺品,从景德镇陶瓷到云南蓝染,从苗族银饰到贵州蜡染,这些曾经的“非遗”标签,正在通过叙事化、内容化和可持续化,进入全球年轻消费者的购物车。

01、藤编工艺品的走红

博白素有“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之称,全县 386 家编织企业。当地竹编从最初的日用篮筐,逐渐演化为箱包、灯饰、家居装饰等多元化产品,在海外市场快速走红。

凰图工艺在2021 年推出的“藤编面包发酵篮”,恰逢欧美消费者在居家期间热衷烘焙,一经上市便爆卖数百万个,成为热销爆品。

奶奶的竹篮杀进Dior供应链!中国藤编值14亿美金成海外新顶流

图源:Amazon

藤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与全球消费趋势高度契合。

以欧洲为例,限塑令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面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各国政策与行业组织也纷纷倡议将竹制品作为塑料的替代材料。

竹子这种可再生、低碳的天然材质,天然地贴合了消费者对可持续产品的心理需求。

2024年全球藤制品市场价值已达14亿美元,预计到2031年将增长到20.2亿美元。藤编正凭借可再生、低碳与性价比优势,逐步取代塑料、木材等传统材质,成为全球工艺品与日常用品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

02、传统手作器物的“第二次生命”

藤编的成功只是中国传统文化出海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在全国各地,众多传统手工艺正借助创新与转型重新焕发生机。

景德镇陶瓷:从收藏品到生活用品的转型

根据江西省商务厅数据,2024年景德镇陶瓷出口额已突破80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约60%通过跨境电商渠道销往欧美和日韩市场。

亚马逊Etsy 等平台上,景德镇陶瓷餐具的平均售价在30-80美元之间,客单价远高于同类工业陶瓷。这意味着,陶瓷早已走出博物馆,成为全球餐桌与厨房里的日常器物。

奶奶的竹篮杀进Dior供应链!中国藤编值14亿美金成海外新顶流

图源:Esty

1、贵州非遗:跨境文创的市场化路径

根据贵州省文旅厅统计,截至2025年,“村T”项目已累计举办560余场国际走秀,相关非遗文创产品出口额突破10亿元,覆盖欧洲、北美、东南亚30多个国家。苗绣手工包在Etsy上售价在60-120美元区间,部分限量款甚至被炒到200美元以上。

奶奶的竹篮杀进Dior供应链!中国藤编值14亿美金成海外新顶流

图源:Esty

更重要的是,产品创新拉动了消费升级。例如蜡染从传统长裙延伸到相机包、手提包、手机挂链等品类,单价不高但复购率强,成为海外年轻人追逐的民族风潮流单品。

2、丝绸艺术:高端市场的新突破

在高端消费领域,中国丝绸正在借助科技赋能和跨文化设计实现溢价。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丝绸及丝制品出口总额达到53亿美元,同比增长12.4%,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日本、法国和美国

以中国高端丝巾品牌章语(Deva-Vani)为例,其在日本大阪世博会亮相后,海外订单增长超过150%。该品牌丝巾单条售价在120-300美元区间,远高于普通丝制品的平均价格。

奶奶的竹篮杀进Dior供应链!中国藤编值14亿美金成海外新顶流

图源:公众号章语DV

中国手工艺品正陆续在海外市场找到属于自己的细分定位,并通过真实的消费数据,证明了“传统”也可以成为“未来”。

03、中国传统手作器物如何找到全球市场

然而,单点的成功并不足以支撑整个行业的跃迁。要让更多的中国手作器物走向全球市场,至少需要解决三个关键命题。

1、差异化:把“工艺”转化为“故事”

在一个高度同质化的全球电商市场,产品要想突围,必须依赖差异化。而手作器物的天然优势就在于“每件不同”。

以日本飞驒春庆漆器为例,它在海外的成功并非仅仅因为漆器本身的精美,而是通过讲述“百年传承、手工技艺”的故事,把器物转化为文化载体。让消费者购买的不是一只碗,而是“一个家族与木材、漆树共生的故事”。

对于中国的藤编、陶瓷或银饰而言,这种叙事转译的能力,正是打开高溢价市场的关键。

奶奶的竹篮杀进Dior供应链!中国藤编值14亿美金成海外新顶流

图源:kogeistyling

2、内容化:让工艺过程成为流量入口

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极具视觉冲击力和仪式感。陶瓷拉坯、蜡染的绘制、藤编的穿插编织,这些场景天然适合短视频的内容化表达。

在TikTok上,手工艺相关话题的流量已经展现出惊人的规模。以 #handmadecraft为例,其视频总播放量已超过85.65亿次;而 #pottery标签下的内容也累计获得了超过42亿次观看。

当工艺师的双手在泥土中塑形,当染料缓缓渗透布纹,消费者不仅是观众,更是参与者,愿意因为这份独特体验转化为购买。

奶奶的竹篮杀进Dior供应链!中国藤编值14亿美金成海外新顶流

图源:TikTok

3、可持续:在绿色消费语境下放大“环保卖点”

根据德勤2025年可持续消费报告,超过60%的欧美消费者在购买家居与时尚产品时,会优先考虑可再生材质与环保属性。

不少藤编家具在亚马逊等平台上多次被标记为“热销”,在户外家居类目热销榜前十中高达70%的产品与藤编相关,浏览量与销量也在近几个月保持稳定增长。

同样地,中国藤编家具如果能够进一步强化“零塑料替代品”的定位,不仅会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将为品牌筑起长期的护城河。

奶奶的竹篮杀进Dior供应链!中国藤编值14亿美金成海外新顶流

图源:Amazon

藤编手工艺品的出海故事,是一个偶然中的必然。在这一趋势中,中国传统手作器物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

过去,它们是地方的生活器物;今天,它们正在成为全球消费者的美学选择。手工艺的“慢”,与全球化市场的“快”,正在形成一种微妙而又强韧的平衡。或许在未来十年,当更多竹编、陶瓷、蓝染、银饰走向世界时,它们不再只是商品,而会成为讲述中国文化的日常语言。

这不仅是一场从地方走向国际市场的转变,也是传统手工艺在全球化进程中探索自身快车道的实践。

免费下载
免费下载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
交流群
交流群
交流群
回顶部
企业跨境出海综合服务平台
关于出海网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
交流合作
友情链接
关注我们
出海网公众号
出海网小程序
出海网视频号
出海网社群
版权归出海网跨境电商(广州)有限公司所有 粤ICP备202103767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