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有个学员问我,说自己的产品卖了三个月了,价格一直没动过,现在销量越来越差,问我要不要调价。我反问他,你觉得调价难还是一直卖不动难?他愣了一下,说好像都挺难的。这就是很多亚马逊卖家的现状:调价怕出错,不调价又没出路。
做亚马逊这几年,我发现调价是个技术活,但更是个心理活。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该调价,而是不敢调价。怕调高了没人买,怕调低了利润没了。但你要知道,价格不是摆设,它是你和市场对话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调价不是你想调多少就调多少,这是一场仗,你得先摸清楚对手的底细。
一、不调价就是慢性自杀
我刚开始做亚马逊那会,也觉得价格定好了就不要动,动来动去显得不专业。结果呢?前半年还行,后面就发现问题了。竞品越来越多,有的比我便宜,有的功能更好但价格差不多,我的产品就这么被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那时候我做的是户外折叠椅,定价39.99美金,觉得这个价格挺合理的。但半年后市场变了,有人卖29.99的低端款,也有人推出49.99的升级版,我这个39.99就显得很尴尬。顾客要么选便宜的,要么选功能更好的,就是不选我这个中间价位的。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价格刻舟求剑。市场在变,竞争在变,消费者的认知也在变,你的价格却一成不变,那肯定要出问题。我有个做灯具的朋友,去年一整年都没调过价,现在排名从第一页掉到第三页,每天的单量从几十单变成几单,这个损失比调价的风险大多了。
不调价看起来稳定,实际上是温水煮青蛙。你以为保持现状就是安全的,但竞争对手在动,消费者的预期在变,你不动就是在后退。特别是现在的亚马逊,算法越来越重视销量和转化率,价格不合适导致的销量下滑,会直接影响你的产品权重。
二、调价的核心难点和心理障碍
说到调价为什么难,我觉得主要是三个心理障碍,但最要命的是不知道怎么定价。
第一个是怕亏钱。很多人觉得降价就是亏钱,涨价就是赚更多,这个想法太简单了。价格调整的核心不是单价,而是总利润。有时候降价10%,销量能增长50%,总利润反而更高。有时候涨价15%,虽然销量会下降一些,但利润率提升了,整体收益也不错。
我记得去年调过一次价,把一个台灯从24.99调到19.99.当时心疼得不行,觉得每单少赚5美金。但调价后一个月,销量从每天20单涨到了40单,虽然单价低了,但总利润比之前还高。这就是价格的魔力,它不是简单的数学题。
第二个是怕频繁调价影响排名。这个担心有道理,但也不能因噎废食。亚马逊确实不喜欢价格变动太频繁,但适度的调价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关键是要有策略,不能今天涨明天降,搞得像过山车一样。
第三个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不知道调到多少合适。很多人调价就是拍脑袋,感觉贵了就降点,感觉便宜了就涨点。这种做法就像打仗不侦察敌情一样,基本上是送死。你得先搞清楚市场的价格分布,竞品的策略,自己的定位,然后才能决定往哪个方向调,调多少幅度。
三、调价就是打仗,竞品调研是情报战
调价这事,就像行军打仗一样,你要知道敌人在哪,有多少兵力,占据了哪些山头,然后才能制定你的作战策略。
我现在每次调价之前,都会花至少一周时间做竞品调研。不是简单地看看价格,而是要分析整个价格梯队。比如说我做的户外用品这个类目,我会把前20名的产品价格、销量、评分、功能特点都整理出来,看看市场是怎么分层的。
通常我会发现,市场会自然形成几个价格区间:比如15-25美金是入门款,25-35美金是主流款,35-50美金是高端款。每个区间都有自己的主要竞争者,就像山头一样,有人占据了低价山头,有人守着高端山头。
然后我要分析自己的产品适合攻击哪个山头。如果我的产品质量一般,功能简单,那就不要去挑战高端市场,老老实实在低价区间找个位置。如果我的产品确实有独特优势,那可以考虑往上打,抢占更高价值的山头。
关键是要动态调研,不是调研一次就完事了。市场在变,竞争对手的策略也在变,你要时刻关注战场形势。我现在基本上每个月都会重新梳理一遍主要竞品的价格变动,看看有没有新的机会出现。有时候发现某个价格区间出现了空档,马上就调整策略抢占这个位置。
四、一汤说
调价这事,说到底就是一场信息战。你掌握的市场信息越准确,调价的成功率就越高。
我的建议是,把竞品调研当成调价的必修课,不要偷懒。花时间搞清楚市场格局,比盲目调价要有效得多。记住,价格不是你想调多少就调多少,而是市场允许你调多少。
先做好侦察,再制定策略,最后执行行动。这样调价,胜率会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