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就是黑五。
估计不少兄弟昨晚都没睡踏实,手机后台刷了一遍又一遍。看着群里大家晒单的晒单,吐槽的吐槽,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到了这个节骨眼,没人再聊什么选品、运营架构了,问得最多的全是赤裸裸的金钱博弈——
“一汤,广告到底怎么动?是加预算保命,还是提竞价去抢位置?”
看着大家那个纠结劲儿,我是真理解。
回想几年前我刚做亚马逊那会儿,也是这样。黑五当天恨不得把所有子弹都打出去,手一抖,预算翻倍,竞价也直接拉满,心想:“一年就这一回,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我要去首页抢第一!”
结果呢?狼没套着,孩子差点丢了。
趁着大促还没结束,网一还在后头,咱们赶紧关起门来,不说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就聊聊这几天广告到底该怎么调。
说实话,大促期间流量暴增,这谁都知道。消费者的购买路径变短了,平时可能还要货比三家,现在看到打折标可能脑子一热就下单了。
这时候,我们的目标确实要变。平时我们可能抠抠搜搜地盯着ACoS(广告销售成本比),但在大促这几天,目标得换成“最大化曝光和订单量”。
但这不代表你要当“散财童子”。
很多兄弟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既提预算,又提竞价,而且是无差别地提。
我以前就吃过这个亏。觉得大促了嘛,我要去卡位,我要去抢Top of Search(搜索结果顶部)。结果竞价一拉高,你是跑到了前面,但你猜怎么着?你身边站着的全是类目的“头部大佬”。
人家的链接几万个Review,评分4.8.你的链接可能才几百个评价,评分4.5.平时你躲在后面还能喝点汤,现在你非要花高价挤到人家脸上去。
这就好比我一个业余拳击手,非要花钱买门票跳上擂台跟泰森打。
结局显而易见,点击率是有了,转化率惨不忍睹。钱烧得比纸还快,单量却没涨多少。
二、预算是粮草,竞价是刺刀
那到底该怎么调?
我的建议很直接:主要提预算,竞价(CPC)要慎重。
咱们得把这两个东西的逻辑理顺了。
提预算解决的是什么?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
大促期间,流量可能是平时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如果你的预算还是维持平时的水平,可能早上醒来一看,广告在凌晨3点就跑完了。剩下的21个小时,你的链接在广告位上直接“消失”了。
这就叫“有命赚钱,没命花钱”。
所以,预算必须给足。这是基础保障,是为了确保你的广告在大流量涌入的时候,能一直在线,能接得住这波泼天的富贵。
而提竞价解决的是什么?解决的是“在哪里”的问题。
提高出价,是为了去抢更好的位置,去抢首页首位。但兄弟们,这事儿得看你自己的“体质”。

为什么我劝大家别贸然提CPC?
因为之前的CPC一直在那个价位跑着,由于大促流量本身的基数变大,即使你不提价,你的曝光量和点击量自然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这时候,如果你盲目提价,强行去卡前面的位置,你实际上是在人为地拉高你的获客成本。
更重要的是,位置越高,竞争越惨烈。
如果你对自己链接的转化率没有十足的把握,如果你没有信心在和头部卖家的“贴身肉搏”中胜出,那么提CPC就是一种自杀式行为。
只有一种情况,你可以大胆提竞价:
就是你的链接已经非常成熟,转化率极高,你明确知道只要给你流量你就能吃得下,而且你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去支撑这个溢价。这时候,你去冲前面,那是为了“收割”。
否则,对于咱们大多数中小卖家来说,老老实实地把预算提上去,吃透属于我们现有排名的那部分暴增流量,才是最稳妥、性价比最高的打法。
这一路走来,我见过太多在大促期间把利润烧光的卖家,最后复盘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只要哪怕多一点点耐心,守住自己的位置,结果都会好很多。
大促不是赌博,是收割。
记住,预算决定了你能不能上桌吃饭,而竞价决定了你坐在哪吃。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稳稳当当地坐在桌边把饭吃饱,把利润装进口袋,远比花大价钱去抢那个“主座”要实在得多。
剩下的几天,稳住心态,祝兄弟们都能落袋为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