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招聘需求上升,但人才合规招聘与供应面临挑战。企业希望通过技术改善国际人力资源职能,增强弹性与灵活性。名义雇主(EOR)作为新兴国际化管理模式,帮助企业应对全球扩张中的风险与挑战。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需转向更敏捷、成本效益高的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2023企业出海白皮书》旨在分析EOR如何赋能企业全球化,帮助企业降低风险、把握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尽管面临不确定性,中国对外投资仍持续增长,显示出企业的信心与扩张决心。中国企业的出海战略在政策支持和多重驱动因素的影响下,逐渐从探索阶段转向坚定发展。根据2023年的调研,70%的受访企业已实现出海,11%正在筹备,15%有出海计划,显示出强劲的出海势头。
企业出海的内在驱动包括寻求海外市场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应对全球竞争的转型升级需求;外部驱动则来自于政策鼓励和逆全球化的压力。中国政府自2000年起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和优化投资环境,增强了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推动了国际化发展。
随着驱动产业链的外迁和地缘冲突等不确定性,跨国供应链的脆弱性显现,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构建垂直化产业链,以更好地服务全球化客户。调研显示,55%的企业出海核心驱动因素是服务客户,其次是供应链和市场需求变化。出海的重要性逐年提升,44%的企业认为出海对战略与发展极其重要,91%的企业认为出海发展是必要的。
整体来看,中国企业已充分意识到出海对实现全球化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出海信心随着发展阶段的成熟而增强。根据2023年的调研,企业出海策略逐渐从单一的产品/服务出海转向多元化,包括数字出海、生态出海和品牌出海等。不同的行业在出海策略上存在差异,例如游戏和教育行业倾向于数字出海,而跨境电商和移动应用行业则更注重品牌出海。
整体来看,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寻求更大、更稳定的发展机会。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出海模式,主要包括单点扩散模式、从发展中国家延伸至发达国家的模式,以及由近及远的地理扩展模式。其中,45%的企业优先考虑市场潜力和品牌服务一致性的单点扩散模式,23%选择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扩展,20%则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布局。
大多数企业以出口贸易和加盟/特许经营等方式开启出海,41%的企业选择这种产品先行的方式,其次是建立海外本地实体和跨国投资并购。实际运营中,58%的企业在海外设有具备相关能力的子公司或合资公司,28%有简单团队,13%尚未设立实体。
中国出海企业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游戏和高科技等行业,这些行业在技术上具有优势。新能源汽车因技术升级和政策支持,国际竞争力增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中国游戏产业也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游戏厂商以多样化的原创产品出海,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价齐升,产业链完整,具备成本优势,产品智能化和个性化趋势明显。游戏行业则以高质量产品输出为特点,市场收入稳居全球首位,未来在北美、东亚和欧洲等地区有广阔的增长前景。
该文本总结了高科技、能源、矿业和装备制造等行业在全球化战略中的发展现状与特点。高科技企业在新能源和智能终端等领域形成了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积极寻求全球化发展。矿业企业因国内资源限制,纷纷出海寻找新增长点。装备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出海成为必然选择。
主要特征包括科技企业的全球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