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化与焊接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攀升的双重驱动下,智能焊接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关键发展机遇期。《2025 年智能焊接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 “蓝皮书”)从技术、市场、产业链及应用等多维度,全面剖析了该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从市场规模来看,行业呈现出传统焊接机器人稳步增长、智能焊接机器人高速领跑的态势。2024 年中国焊接机器人销量达 5.25 万台,同比增长 12.9%,其中弧焊机器人销量 3.51 万台,同比增长 22.73%;预计 2025 年中国焊接机器人销量将增至 5.75 万台,同比增长约 9.5%。而智能焊接机器人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方向,增长潜力更为突出,2024 年销量为 0.43 万台,蓝皮书预测 2030 年将达到 3.73 万台,2025-2030 年复合年均增长率将突破 43%,市场规模也将从 2024 年的 9 亿元增至 2030 年的 47 亿元以上,增速远超传统焊接机器人。
技术层面,智能焊接机器人正经历从传统示教型向 “免示教”“免编程” 型的深刻转型。焊缝跟踪、信息传感、离线编程、智能控制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成为推动这一转型的核心动力。通过搭载激光传感器与 3D 视觉系统,智能焊接机器人可精准识别焊缝位置、尺寸及形状特征,自主规划焊接路径,大幅缩短编程调试周期,尤其适配钢结构、船舶等行业小批量、非标化的生产需求。同时,智能焊接控制系统作为 “大脑”,融合 AI 与传感器技术,能实时调整焊接参数;离线编程软件则实现了虚拟环境中的路径规划与仿真,减少对实际生产的干扰,这些技术的协同应用,显著提升了焊接效率与质量稳定性,还降低了对熟练焊工的依赖,缓解了行业人才短缺困境。
产业链结构上,智能焊接机器人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体系。上游涵盖机器人本体、3D 视觉 / 激光焊缝跟踪系统、智能焊接控制系统、离线编程软件及焊接电源、焊枪等核心部件,其中机器人本体与视觉 / 激光跟踪系统 2024 年成本占比超 60%,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外资厂商在核心运动控制、可靠性等方面仍具优势,但国产厂商如麦格米特、埃斯顿等在弧焊机器人、焊接电源等领域已实现突破,国产化率持续提升。中游系统集成商以机器人本体为核心,结合下游需求提供定制化工作站或生产线,昇视唯盛、集萃智造等企业在钢结构、船舶行业已形成成熟解决方案。下游应用则以钢结构、船舶行业为核心,2024 年全国钢结构加工量 1.09 亿吨中 60% 需焊接加工,船舶行业焊接成本占船体建造总成本 30%-50%,两大行业对智能焊接解决方案的需求迫切,同时汽车及零部件、重工机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也在逐步拓展。
不过,产业发展仍面临挑战。技术上,复杂工件焊接的识别精度、系统稳定性有待提升;成本方面,高性能传感器与 AI 软件推高初期投入,部分企业对投资回报存在担忧;应用层面,大批量标准化场景中,智能焊接机器人的成本效益比相较于传统设备尚未形成绝对优势。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核心技术成熟度提升、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下降,以及 “中国制造 2025” 与智能制造战略的推动,智能焊接机器人在更多行业的渗透率将持续提升,尤其在钢结构、船舶、航空航天等对焊接质量与柔性生产要求较高的领域,有望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未来十年将迎来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应用的重要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