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亚马逊连续投下两枚政策“炸弹”,引发卖家生态剧烈震荡。
先是宣布美国站将全面停止FBA的备货准备和商品标签服务。随后又透露将取消卖家反馈中的强制性书面评论,推行"仅星级"评分系统。
两则消息叠加,瞬间把卖家论坛炸成“差评现场”。卖家们纷纷指责这些变化损害其利益,破坏反馈系统价值。亚马逊究竟想干什么?
2025年7月28日,亚马逊官方宣布了一项重大调整:自2026年1月1日起,亚马逊将全面终止美国站FBA的备货准备(Prep)和商品贴标(Labeling)服务。
此变更适用于所有通过FBA发货的库存,包括直接发送至FBA的商品,供应链门户发送(需经FBA处理)的库存以及通过亚马逊入仓分销网络(AWD)、亚马逊全球物流(AGL)、亚马逊跨境承运伙伴方案(SEND)等渠道入库的货物。
图源:X
随后,在7月30日,亚马逊宣布将于8月4日正式推出“仅星级”卖家反馈评分功能。官方公告称,此举旨在“简化”买家提交体验,帮助卖家更快获得更多评分。
此前,买家必须同时留下评论和针对卖家服务(而非产品)的星级评分。
图源:Amazon Seller Central
然而,这一看似提升用户体验的调整,却在卖家端引发了强烈反弹。
卖家对亚马逊即将实施的反馈政策修改反应极为激烈,抗议声浪高涨。在亚马逊官方公告帖下,评论迅速累积至201条,卖家投出的反对票高达272票,而赞成票仅有2票。核心反对意见集中在以下方面:
1、背景信息缺失,反馈价值被削弱
卖家们指出,没有评论的星级评定如同无根之木。“单独的星级评定无法说明问题根源——是运输、包装、响应时间的失误,还是与卖家服务完全无关?”
书面评论本是识别问题(如FBA配送失误)及区分服务与产品反馈的关键依据。若缺乏文字,反馈将变得模糊无用,既难以解读,更无法指导改进。
2、无法纠正混淆与错误,归责机制失效
与此同时,买家长期混淆卖家反馈(针对服务)与产品评论(针对商品),常将产品评论误提交至反馈板块。
新规加剧了这一困境:仅星级评价下,买家、卖家乃至平台都无法判断评价对象究竟是服务还是产品。
图源:Amazon Seller Central
更严峻的是,卖家丧失申诉删除错误反馈的渠道(尤其是因FBA问题归咎卖家或误提交的产品评论)。一位卖家直言:“我们90%的反馈实为产品评论。新规下,我们将无法删除这些无关差评。”
3、申诉无门,卖家权益遭重创
亚马逊明确表示将禁用对“仅星级评分”的申诉功能。卖家抨击此举严重不公:“这剥夺了我们质疑不公正或错误反馈的权利。若无申诉渠道,即便是意外、滥用或完全无关的一星评分——都可能直接冲击账户健康,且我们毫无应对之力。”
一位深受FBA配送问题困扰的卖家直言:“我们98%的一星和二星卖家反馈都源于FBA问题……未来顾客将看到这些无关的负面评分,进而误导购买决策。”
图源:Amazon Seller Central
4、系统完整性被破坏,信任崩塌
删除书面评论被卖家们普遍视为对反馈体系价值的破坏:“删除评论会降低反馈系统整体质量……未来买家无法获知服务优劣细节,卖家也只能盲目猜测。”
卖家强调,透明有效的反馈需依赖具体背景,否则星级仅是“一个可能被误读或滥用的数字”,最终损害买卖双方信任。
5、直指平台决策重大失误
一位愤怒的卖家毫不留情地批评这项政策:“在亚马逊历史上最糟糕的想法中,这绝对是前三名!”矛头直指政策设计脱离实际,未考量卖家运营痛点与系统漏洞。
卖家集体呼吁亚马逊重新审视政策,并提出关键诉求:
•恢复申诉流程,保障卖家基本权益;
•强烈鼓励(若非强制)买家在给出负面评价时提供文字说明;
•加强客户教育,厘清“产品评论”与“卖家反馈”的区别;
•建立机制,使与产品本身或FBA问题相关的错误反馈能被清晰标记并删除。
1、FBA服务收缩的降本逻辑:成本转嫁与资源聚焦
亚马逊官方将终止FBA备货准备与商品贴标服务解释为“提升运营效率,加速中心处理流程”,卖家称实则是将人力密集的预处理环节(单件成本$0.3–$2)剥离,推动资源向分拣、配送等核心履约环节倾斜。
此举延续了2024–2025年加收拆分费、仓储费的趋势,本质是将供应链成本向卖家端系统性转移。
此次调整与近期其他物流政策形成协同效应:
• 包装尺寸放宽:外箱长度限制从25英寸增至36英寸,方便大件商品整体装箱,减少拆分,显著降低大件商品分箱成本,降低运输、仓储成本。
图源:Amazon Seller Central
• Box-Level库存分发:免费分箱服务加速库存入仓。通过标准化与流程前移,压缩商品在运营中心的滞留时间,提升全链路物流效率。
2、效率幌子下的数据霸权与责任转嫁
而亚马逊推行“仅星级”反馈,表面理由清晰:提升提交便捷性,增加反馈数量,丰富买家决策信息。
官方反复强调此举可“简化流程、增加评分量”,卖家认为实则通过弱化人工申诉,强化AI自动监测(如滥用行为算法识别),实现平台审核成本削减。其深层意图可拆解为:
01.提升数据收集效率:降低买家反馈门槛,快速累积更多卖家服务评分数据池,丰富平台用于评估卖家表现的量化指标库。
02.优化买家体验路径:减少评价步骤和减轻思考负担,契合互联网产品极致用户便捷趋势。
03.规避文本处理复杂性:文本评论包含主观情绪、无关信息甚至违规内容,自动化审核成本高且易出错。仅星级反馈大幅简化数据处理流程。
04.强化平台数据控制权:星级数据更易标准化处理与算法建模,为动态定价、流量分配等决策提供底层支持。
05.转移责任风险:文字评论常暴露亚马逊自身问题(如FBA配送延迟)。纯星级体系下,差评归因模糊化,平台可将低分统一归咎于“卖家服务不足”,规避物流或系统漏洞的责任。
亚马逊显然低估了文本评论对卖家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是识别服务问题、厘清责任(尤其是FBA与卖家权责矛盾)的关键依据,更是申诉纠错的唯一通路。
牺牲信息深度换取数据量增长,本质是将审核成本转嫁给卖家,迫使其在模糊的星级数据中被动承压。
当“简化”触碰卖家生存底线,效率至上的逻辑必然遭遇激烈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