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来越多国家效仿美国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
近期,智利政府宣布自2025年10月25日起,取消41美元以下跨境包裹免征增值税政策,所有0-500美元跨境直发订单均需缴纳19%进口增值税,税费由买家下单时预缴。即,今日生效。
从美洲的美国、墨西哥,到欧洲的欧盟成员国,再到亚洲的日本、越南,一场围绕小额包裹免税政策的 “取消潮” 正席卷跨境电商行业。
对于习惯了 “低价包邮” 的消费者来说,购物成本上升成为直观感受;而对于依赖小额包裹发货的跨境电商平台与卖家而言,这场政策变革更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 “寒冬”,倒逼整个行业加速转型。
全球范围内,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已形成明显趋势,不同国家的政策调整虽时间节点与具体条款各异,但均对跨境电商平台产生了直接冲击。


图: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国家/出海网整理
“5 月 2 日那天,我们平台的美国订单量直接掉了 40%。” 亚马逊卖家Lino回忆起美国取消免税政策的场景,仍心有余悸。2025 年 5 月 2 日,美国率先对中国 800 美元以下小额包裹关上免税大门。
后续又将该政策推广至全球贸易对象,导致亚马逊 Haul、TikTok 商店等平台被迫重新核算成本,多家国际邮政运营商因系统调整不及而暂停对美发货,进入美国的邮件流量一度下降约 80%。
大量消费者因 “订单停滞” 发起投诉,Lino和团队连续一周熬夜处理售后,“那段时间,客服部门的电话就没停过,不少用户直接卸载了 APP。”
美国的 “先手”,很快引发连锁反应。
2025 年 7 月,欧盟宣布取消 150 欧元以下商品的免税额度,所有进口商品无论价值高低,均需缴纳 15%-27% 的增值税,更明确 2026 年起征收 “差异化处理费”:从欧盟境外直邮的包裹,每件需额外支付 2 欧元,而从欧盟本土仓库发货的仅需 0.5 欧元。
这一政策直接击中了 SHEIN、Temu 等依赖 “境外直邮 + 低价快消” 模式的平台 —— 为了规避成本,SHEIN 紧急在德国、西班牙新增 3 个海外仓,投入超 2 亿欧元用于备货与仓储建设。


图源:极点商业
在SHEIN最新发布的年度财报显示,其2024年全球收入达370亿美元,同比增长20%,但税前利润下降13%至13亿美元,主因销售与营销成本增加及美国关税政策变化影响。尤其特朗普政府堵截了800美元以下商品免税进口的漏洞,对其业务造成沉重打击。
亚洲市场的调整同样 “来势汹汹”。日本财务省 2025 年中公布草案,计划 2026 年起取消 1 万日元(约 495 元人民币)以下进口商品的消费税豁免,且明确针对跨境电商平台的小额包裹加征 10% 消费税。这对主打 “百元美妆”“平价家居” 的日本跨境电商平台来说,无疑是重创。
某跨境美妆平台运营总监透露,平台已开始与中国供应商协商涨价,“原本卖 9800 日元的眼影盘,明年可能要涨到 11000 日元才能覆盖税费,但这样一来,我们和本土品牌的价格优势就没了。”
而在东南亚,越南早在 2025 年 2 月 18 日就停止了对 100 万越南盾(约合人民币 290 元)以下快递进口商品的增值税豁免,不仅按品类征收 5%-10% 的增值税,还额外加收每单 3 元的固定海关费。

图源:pxhere
美洲的墨西哥和巴西则更早完成政策调整,墨西哥一年内两度提高小额包裹关税税率,最终定格在 33.5%;巴西对 50 美元以下商品征收 20% 进口税及 17% 的地方流转税,这些政策直接导致平台用户流失,部分中小商家选择退出当地市场。
面对政策冲击,不同平台的应对举措呈现鲜明差异:Etsy 推出 “关税预缴” 功能,消费者下单时就能看到最终含税价,避免后续纠纷;亚马逊则为海外仓卖家提供 “运费补贴”,鼓励卖家将货物提前运至目标国仓库;但也有中小平台因资金不足、技术滞后,陷入 “订单积压 - 用户流失 - 资金链断裂” 的恶性循环。
“行业洗牌已经开始,未来能活下来的,要么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要么有成熟的本地化供应链。” 一位跨境电商行业分析师在行业论坛上直言。
各国政策的密集调整,给跨境电商卖家带来了全方位的经营压力,不同规模卖家的抗风险能力差异显著,行业格局正在重塑。


图源:Shed Maid
对于依赖薄利多销模式的中小卖家而言,利润空间的压缩成为致命打击。英国珠宝商 Shed Maid 因美国政策调整,直接关闭了占其业务 50% 的美国市场销售渠道;羊毛仓库企业则因预估额外成本达 50%,提前暂停对美发货。
在巴西、墨西哥等市场,不少主打低价 3C 配件、服饰的卖家,因无法消化高额税费,被迫退出当地市场。
主营 3C 配件的卖家Lucas曾依靠 “5 美元包邮充电线” 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巴西政策调整后,5 美元的充电线需缴 1 美元进口税和 0.85 美元流转税,“成本涨到 6.85 美元,卖 7 美元都赚不到钱,只能下架所有低价产品,现在店铺月销量从 5000 单掉到 1000 单。”


图源:pxhere
即便是具备一定规模的卖家,也面临着经营策略的重大调整。江苏东海县水晶饰品卖家将经营模式从直面消费者转为向美国采购商供货,将关税成本转移给下游;宁波宠物家居工厂厂商则提前布局海外仓,通过大批量备货规避小额包裹政策限制,但这一模式对资金实力和库存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品类层面,服装、电子产品等低价走量型商品受冲击最为严重,而高附加值、品牌化商品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这进一步倒逼卖家从 “铺货” 转向 “精品化” 运营。
成本转嫁成为卖家的无奈选择。
韩国美妆品牌OliveYoung对所有订单统一征收 15% 的额外费用,部分 3C 卖家则通过提价消化关税成本,但这直接导致客户转化率下降。
赛迪顾问数字转型研究中心分析师王昊月指出,短期来看,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高,缺乏品牌优势和供应链整合能力的中小卖家将面临淘汰风险,服装、电子产品等细分品类的市场份额可能向头部企业集中,集中度或达30%以上。
“各国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本质上是全球贸易格局调整的缩影。” 商务部研究院数据中心副研究员宋思源曾表示,各国政策收紧本质上是国际贸易博弈的体现,核心目标是遏制低值商品的跨境竞争优势,推动本土供应链回流,这一趋势在短期内难以逆转。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额包裹的发展路径逐渐清晰 —— 合规化运营与商业模式升级,成为行业 “破局” 的关键。


图源:pxhere
物流模式的迭代首当其冲。海外仓作为规避小额包裹政策限制的有效手段,将迎来加速发展期。未来,“大批量备货至海外仓 + 本地配送” 将取代传统直邮模式,成为跨境电商的主流物流形态,但这也将加剧行业在海外仓资源、本地化运营能力上的竞争。
除此之外,行业转型还呈现出三大方向:一是市场多元化布局,卖家将减少对欧美单一市场的依赖,加大对东南亚、中东等政策相对宽松地区的拓展力度;二是产品品牌化升级,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摆脱低价竞争陷阱,增强消费者对税费成本的承受能力;三是合规化运营能力建设,企业需建立专业的税务核算团队,精准适配不同国家的关税政策,同时充分利用出口退税等政策工具降低成本。
长远来看,小额包裹免税政策的取消,虽然给跨境电商行业带来了短期阵痛,但也倒逼行业告别 “野蛮生长”,向更规范、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正如宋思源所说:“未来的跨境电商竞争,不再是‘政策红利’的竞争,而是‘综合能力’的竞争 —— 谁能更好地适应政策变化、整合供应链资源、满足消费者需求,谁就能在全球市场中立足。”
对于跨境电商从业者而言,这场转型或许艰难,但也充满机遇;唯有主动求变,才能在变革中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