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企业“出海”是扩张,小企业“出国”是生存,靠资本的和靠信仰的,不是一拨人。一个靠资本占山为王,一个靠All in冲破命运。这不是出海,这是两种命运的正面对撞。
今天聊点“容易得罪人”的。
在出海圈里,我发现一个很明显的分野:
大企业是“出海”,小企业是“出国”;前者是为了扩张,后者是为了活着。
这不是文字游戏,是立场、资源、命运的根本差异。你觉得大家都在海外,其实不是。大企业是在全球“布局”,小企业是在命悬一线地“找活路”。
而最讽刺的是,这两拨人往往还会误解彼此。
一、大企业出海是战略性扩张,小企业出国是断头台上的背水一战。
先讲讲大企业,互联网、制造业、连锁品牌……你以为他们出海是因为国外环境多友好?错了,他们只是国内卷得透了,需要把利润链拉长。
他们搞“出海”,有的是资本、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人。派几百个BD扫市场、建团队、做本地化运营、铺用户量,成本预算1亿起跳。亏个两三年,照样能拿新一轮融资。
他们出的是战略单,走的是资本逻辑,干的是产业地图上的国际化布局。
而小企业“出国”,则是另一种画风。
深圳有个卖饰品的小哥,2019年还在华强北铺货,现在在曼谷做直播+自媒体带货,手上一共两个人,预算不到50万。他不是来“扩张”的,他是来找个还能活的地方。
他不叫“走出去”,他叫“别死在原地”。
二、前者靠的是系统,后者靠的是信仰。
说句不好听的,大企业出海的起点,是系统优势:
供应链、品牌认知、财务模型、风控团队、跨境合规、海关报税、本地招投标……全套打法搬过来,按部就班就是了。
你看SHEIN、Temu这些巨兽,它们根本不是“出海公司”,它们是中国供应链+数据算法能力在全球的延伸。
这叫做“复制系统”。你做得越多越稳,做得越久越强。
而小企业出国,靠的是啥?是信仰。是“我再不出手,就真没退路了”的孤注一掷。是“我不懂语言,但我能蹲店、能搬货、能找活路”的野性生存。
大企业靠系统活,小企业靠All in抗命运。
所以你看到的那些在东南亚、在迪拜、在柬埔寨的个体户、中国老板,可能没啥品牌、没啥架构,但他们做事的那种狠劲,是你在PPT上永远看不到的。
他们不是来开疆扩土的,他们是在原地烧掉退路、All in生活本身。
三、出海的不是公司,是命运的选择。
大企业出海,是“这个市场不错,我们也来一块”;小企业出国,是“这市场不管好不好,别的地方已经没我位置了”。
这不是商业判断,是现实残酷。
今天你看一个创业者为什么去泰国、去马来西亚、去东非,其实就是两个字:不甘。不甘心被国内流量搞死、不甘心被政策框住、不甘心资源永远向上分配、不甘心一辈子只能做别人链条里的零部件。
你说他冲动吧,也对;你说他清醒吧,也没错。
因为他知道,继续守着原地,只会更差。他得赌。
而赌最大的筹码,就是自己。
四、两个世界,听不懂彼此的话。
我见过太多小企业老板,看着大公司发PR稿、写英文战略、请咨询公司做落地模型,心里犯嘀咕:
“这些人到底来干嘛的?”
说实话,他们确实不是来抢你饭碗的,他们在抢的是生态位。他们拿着资本来的,不在乎前两年亏多少钱,他们要的是站住位置,拿到数据,锁死赛道。
而你呢?你只在乎今天能不能收回成本、月底能不能发工资。
所以别指望这两拨人有同样的认知。资源体系不一样,思维方式就不会一样。
但也正因为如此,小企业才有机会——你灵活、你贴地、你没有什么不能牺牲的冗余。你只要抓住一条缝,你就能生根。
可前提是你得看清楚你是哪一类人。
五、你别拿小企业的心态羡慕大企业的打法。
这年头最可怕的不是没资源,是你把自己当大公司,又没资本系统支撑,结果既不敢冒险,也跑不出速度。
你要是本来就靠All in活下来,那就大胆点、野一点、灵活点、节奏快一点。你不是来谈判的,你是来打猎的。
而你要是资本公司,那就别太在意小企业眼里的“打游击”,你们不是一个层级的战争。
真正荒谬的是,有些人一边抱怨“大公司抢市场”,一边又在模仿他们开办公室、搞流程、拼形象,最后被自己的不清醒活活拖死。
这不是出海失败,这是认知错位。
我们要清醒一点,今天所有的“出海热”,表面上看是机会,其实是两拨人面对不同危机的本能反应:
1.大企业出海,是为了解决资本边际收益下降的问题。
2.小企业出国,是为了解决“生存没解”的现实问题。
这两拨人,目的不同、节奏不同、路径不同、打法不同——但同样值得尊重。
一个靠资本堆未来,一个靠信仰抗现实。
别拿出海当噱头,也别把“生存”包装成“战略”。该All in的时候就别犹豫,敢走出去本身就比多数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