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发现:中国香水品牌越来越‘东方’,但香水这种‘生活方式’理念却依然没在中国真正成立。
“什么都来了,唯独缺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喷香水’。”
说实话,我认可我们需要自己的气味文化,但我始终觉得,这件事,好像做反了。
中国香水品牌的问题,不在于原料是不是本土的,不在于名字够不够国风,也不在于你是不是用上了宋代诗句。
问题在于:我们根本没有建立一种“使用香水的语境”。
就是我们没学会怎么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香水;
没习惯用气味表达自己的状态;
更没有形成一种可被识别、被共鸣的“香味人格语言”。
于是,哪怕香味是熟悉的,使用却是陌生的;
哪怕产品是本土的,语境仍然是空的。
几乎所有中国香水品牌都在“设计层面”做本土化:
● 用东方植物原料:桂花、栀子、苦橙、川芎
● 做文化嫁接:唐风宋韵,琴棋书画,茶酒诗禅
● 包装设计走东方极简或文艺写意
这些确实让产品“看起来”属于中国,但问题是——
消费者并不因为这些文化符号,就知道该什么时候喷香水、怎么用香水表达状态、香水在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
文化不是包装的图案,而是行为的语法。
中国消费者不缺对香的好奇,缺的是“香味该在生活中怎么存在”的共识。香味的表达,不是看得见的,而是用得出来的。
我们常说“中国没有香水文化”,但其实更精确的说法是——我们缺乏一套“气味行为的语法”。
什么叫行为语法?我是借用了语言学的概念,意思是:就像语言需要“语法”来组织句子,我们的行为(比如穿衣、化妆、喷香水)也需要一套社会默认的“使用逻辑”,就是当你喷香水时,你清楚知道:
什么时候可以喷、喷了代表什么、别人怎么看待这个行为。
法国:香水是你日常身体语言的一部分,像穿衣一样自然。
日本:香水被视为私密的气味标记,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无香或低香产品,避免打扰他人。
中国:香水总是带着不确定感——喷了怕太张扬,不喷又觉得缺点什么。
没有这套“行为语法”支撑,所以总是显得尴尬、用不稳。
所以,很多人不是不喜欢香水,而是不知道该怎么“用得合理”——没有气味人格可参考,没有香型表达逻辑,没有生活场景使用范本。
喷了香水,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成了谁。
当香水没有行为语法,它就只能靠“文化包装”撑起意义——
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中国香水品牌,把产品外壳做得越来越东方,产品内核却依然讲不出中文故事。
就像把英文文章只翻译了标题,正文依然英文,读起来自然不顺。
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继续“文化叠加”,而是重新回答两个根本问题:
香水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我们能不能建立一种“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气味使用语境”?
我的答案是:当然可以,但前提是,我们必须把“香水”从可有可无的消费品变成一种气味生活方式的工具——它不再是用来炫耀、取悦、精致生活的符号,而是成为以下三种东西:
1、情绪调频器(不是身份标签)
在中国,香水最大的机会是成为一种“微情绪管理工具”:
● 紧张时用来“镇定”
● 空虚时用来“陪伴”
● 开始新的一天时用来“归位”
香水不是为了让别人问你‘今天喷的什么’,而是帮助你在混乱中找回自己。
所以我们应该鼓励的不是“今天我喷得多精致”,而是:“今天我需要这个味道”。
2、场景触发器(不是贵族象征)
香水过去在中国无法融入生活,是因为它太“脱离日常”。
但其实只要换一种表达方式,它完全可以进入更多真实场景:
● 喷在会议前的衣领 → 提神不失礼
● 放在车里出发前喷一下 → 像是出发的信号
● 午休后喷一点 → 像是醒来的仪式感
● 某一段关系结束后 → 用气味封存回忆
我们要做的是,把香水拆解进中国人的生活细节,用真实语言说出来,不用“气场”“诱人”“法式浪漫”这些虚词。
3、人格表达(不是性别武器)
欧美香水市场非常强调香型与性别(男香/女香),但这套性别与香型的对立在中国的语境中显得多余甚至尴尬。
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轻人格表达(不依赖性别标签):
● “这是一瓶社恐也能安心喷的香”
● “它很干净,像是一个内向者在说早安”
● “它很远,不会打扰别人,却留下你在场的痕迹”
香水不需要让你“变得更有魅力”,它只需要说出:“你今天是什么样的人”。
核心观点:
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给香水贴更多“中式标签”
而是重新发明一套“香水怎么被使用”的中文语境。
消费者需要知道,在什么情境、情绪和人设下,
喷这款香水才是成立的、被理解的、不会尴尬的,
香水才能从‘偶尔的好奇’变成‘稳定的习惯。
很多品牌把“文化”当成了万能解法,仿佛加一点山水画、用一些东方原料、引用一首唐诗,就能让香水成为“本土的”。
文化不是素材堆叠,而是生活中能感受到的共鸣
如果一个产品在使用上没有成立的语境(在还没有共识的地方,创造出一种新的使用方式、新的理解路径,进而让消费者在真实生活中产生共鸣与使用冲动。),再“本土化”也只是纸上谈兵。
中国香水市场真正稀缺的,从来不是好的香气,而是:
● 一种“香水用起来不尴尬”的日常感
● 一种“我喷它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心理
● 一种“我今天需要它”的主观成立
这些东西无法靠“设计国风”来解决,必须从语境发明开始做起,也就是重新设计香水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使用方式和表达规则。
品牌需要开始设计的是以下这些问题的答案:
● 什么样的人,会在什么场合,为什么喷这瓶香?
● 他喷了之后,会发生什么?变成谁?感受到什么?
● 他的语言能不能接得住这个气味的存在?
我们不需要更多“像中国的香”,
我们需要更多“在中国能被用起来”的香水。
语境,比香调更重要。
共鸣,比文化更有力。
使用感成立,才是香水真正活下来的关键。
如果你是品牌主理人、行业从业者请别再问:
“我们是不是要做更中国的香?”
你更应该问的是:
“我们能不能让香水在中国的生活里,有一个自然、不尴尬、可成立的位置?”
气味的未来,是语言共建出来的,不是文化堆砌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