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卖家一听到“园林机械”,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个品类是不是很小众?实际上,随着全球电动化和环保浪潮,园艺设备这个看似传统的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来自中国的品牌 -- Greenworks,硬生生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024年,Greenworks营收达到54亿元人民币,其中98%来自海外市场。
你没看错,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来自国外!
在北美的家庭园艺圈子里,它已经算得上是“现象级品牌”,随便打开亚马逊、家居建材零售店或者TikTok,基本都能看到Greenworks的身影。
很多卖家可能会想:它是怎么做到的?我们是不是也能复制?
接下来我就带大家扒一扒Greenworks的成长路径和背后的逻辑,看看这里面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在欧美,家家户户都有院子,修草坪、修树枝、吹落叶...都是刚需。过去几十年,这个市场几乎被几家老牌欧美公司垄断。如,John Deere、Husqvarna、STIHL、Toro等等。
但它们的设备大多是燃油驱动,声音大、比较重、维护成本也高,消费者用了多年但心里并不舒服。
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之后。欧美环保法规越来越严格,尤其在加州这些地区,燃油园艺设备被逐步限制甚至禁止。与此同时,我们国家锂电池技术成熟,电动设备逐渐能满足家庭使用场景。
轻便、安静、维护成本低,这简直就是园艺爱好者的福音,Greenworks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机会。
在2009年就开始押注锂电路线,推出了24V—82V的多电压平台,提出了一个很吸引人的概念:“一电多用”。
什么意思?
就是一块电池不仅能用在割草机上,还能用在吹风机、修枝机甚至扫雪机上。对用户来说,这就相当于买了一次电池,全家的园艺工具都能用,大大降低了采购和维护成本。
这就是Greenworks的第一招:敢于在行业趋势还没完全爆发前,就提前重仓布局。
Greenworks的母公司格力博,其实早在2002年就成立了。那时候,它和大多数制造企业一样,主要给国际大牌做代工。代工虽然能活下去,但利润薄,话语权完全掌握在别人手里。
格力博真正的转折点,是意识到:要想长期做大,必须从“制造”走向“品牌”。
于是,在2009年,Greenworks这个品牌正式诞生。与很多卖家习惯先“走低价”不同,Greenworks一开始就选择走技术驱动和差异化路线。
它的目标很明确:打造一套完整的园艺电动化解决方案,而不是单一的几款工具。
短短十几年,它就把产品线扩展到几十个品类,涵盖草坪修剪、清扫、修枝、除雪,几乎覆盖家庭园艺的所有场景。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一电多用”的电池平台,消费者买一件产品后往往会追加购买其他设备,这大大提升了复购率和用户粘性。
这告诉我们一个关键经验:品牌的壁垒,往往不是靠低价,而是靠长期的产品体系建设。
很多跨境卖家都习惯“只做线上”,比如把亚马逊作为唯一渠道,或者只靠独立站。但Greenworks的打法,是线上线下双管齐下,还做得都很极致。
线上渠道:
在亚马逊上,Greenworks的多款产品进入畅销榜,消费者评价普遍很高。
它的独立站每个月近100万次访问量,这意味着它并没有完全依赖平台,而是把品牌流量沉淀到自己手里。
线下渠道:
Greenworks目前已经进入了北美1.2万个零售点,包括沃尔玛、家得宝这些大卖场。
除了面向C端消费者,它还打通了B2B渠道,把设备卖给园艺公司、景观公司,这样市场更稳。
社交媒体传播:
YouTube上的测评视频,单条播放量超过10万,内容多为实际操作演示,直观展示性能。
TikTok上相关话题作品近4000条,其中一条关于扫雪机的视频就获得了70万点赞,直接引爆销量。
它还发起了一个叫“Why Green & Me”的环保活动,鼓励用户拍视频晒自己的使用体验,这类UGC内容反而比官方广告更有感染力。
可以看到,Greenworks的打法不是押宝某一个渠道,而是同时把线上流量、线下渠道和用户口碑结合起来。这样一来,消费者无论是刷TikTok,还是逛建材超市,都能看到它的产品,自然而然就建立起了信任感。
总结下来,Greenworks构建了一个三维增长模型:
技术领先(电池平台),产品线覆盖全面,形成生态。
线上沉淀用户,线下铺货增加曝光,B2B渠道稳固市场。
用户自发创造内容,社交媒体传播,形成口碑裂变。
说到这里,很多卖家可能会问:我们没法像Greenworks那样烧钱铺渠道,那能学到什么?其实,Greenworks的经验更像是一盏灯,提醒我们方向在哪里。
那我们中小跨境卖家可以思考的点有哪些?
眼光要放长远:别只盯着短期爆品,要提前思考未来3-5年的趋势赛道。比如环保、健康、智能家居,这些都是潜在的机会。
产品要有壁垒:即使你没有电池平台这样的技术优势,也要尽量找到差异化点。比如设计、功能创新、使用场景优化,哪怕是包装体验也能成为壁垒。
渠道要多元化:千万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除了亚马逊,你是否可以同步运营独立站?是否可以尝试TikTok Shop、Temu?甚至和海外小经销商合作?
品牌要有故事:国外消费者很看重价值观共鸣。Greenworks把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品牌故事,赢得了很多年轻消费者的认同。中国卖家也可以从自家产品里找到“故事”,哪怕是工艺传承、文化元素,也能成为差异化的品牌点。
内容要接地气:广告宣传不如用户的真实体验。现在海外用户很喜欢在YouTube或TikTok上搜索测评视频。与其花大价钱打硬广,不如邀请真实用户做开箱、测评,反而更能打动潜在买家。
Greenworks的崛起告诉我们一个事实:
中国制造完全有能力在海外市场打造属于自己的现象级品牌。
关键不在于你是不是巨头,而在于你能不能提前卡住趋势,敢于在产品上深耕,同时学会利用全渠道和内容营销去放大品牌影响力。
对中国跨境卖家来说,也许我们起步时没法做到它那样的规模,但可以从小处模仿:
找到差异化的产品点;
提前埋伏未来趋势;
不依赖单一渠道,把品牌逐步做起来。
下一个Greenworks,也许就会诞生在你的类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