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摩托车在海外的市场空间,竟然是国内的10倍以上!
当很多人还以为摩托车只是代步工具时,欧洲街头的年轻人正骑着大排量“玩乐型”摩托呼啸而过,拉美骑手在热带雨林里挑战越野地形——这些场景背后,藏着中国品牌从“1到10”的爆发机会。
今天就来聊聊:为什么国产摩托车出海正迎来最好的时代?哪三个市场最值得关注?三家龙头企业如何撕开国际大牌的包围圈?
先看一组震撼数据:
全球摩托车年销量6180万辆,但250cc以上的“玩乐型”大排量车型(比如仿赛、巡航、拉力车)只有360万辆,渗透率仅5.8%——这意味着增长潜力巨大。
国内大排量市场约40万辆,而海外市场高达320万辆,是国内的8倍!如果算上全排量,海外空间更是国内的10倍以上。
重点市场看两个:欧洲+拉美
欧洲:摩托车文化最成熟的市场,184万辆年销量中,250cc以上占比60%(约108万辆),偏好600-1000cc的高端车型。这里一辆车均价是国内的2倍,利润空间惊人,但日系(本田、雅马哈)和欧系(宝马、KTM)品牌占了80%份额,中国品牌目前不足5%。
拉美:623万辆年销量中,虽然小排量代步车为主,但因地形复杂(雨林、山地),250cc以上需求约50万辆,是全球越野车型最大市场。中国品牌过去以代工为主,现在正转向自主品牌。
反常识提醒:美国市场看似发达,其实只占全球大排量销量的1%,不是主攻方向!
数据来源:维卓出海研究院
过去五年,国产摩托车的产品力发生了“越级质变”:
性价比碾压:以欧洲热门的ADV车型为例,春风800MT、无极900DSX等车型,功率接近宝马、本田同级别,但价格低40-50%!比如宝马F800GS卖10.65万元,无极900DSX只要7.84万元。
技术追平国际:春风动力拿下MOTOGP(世界摩托车锦标赛)250cc组别总冠军,隆鑫无极900DSX在欧洲800cc以上出口量占比超95%,钱江收购意大利百年品牌Benelli后,四缸发动机技术跻身全球前列。
供应链优势:国内成熟的配套体系(发动机、车架、电子元件)让生产成本比欧美低30%,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比如针对欧洲设计的拉力车型,针对拉美优化的越野配置)。
1、春风动力:用“赛事+爆款”打开高端市场
爆款逻辑:450SR仿赛车型国内年销超5万辆,海外版在欧美上市即售罄;800MT拉力车对标宝马R1250GS,凭借“动力接近+价格减半”迅速占领细分市场。
赛事破圈:2024年斩获MOTOGP三冠王,品牌调性直逼KTM、杜卡迪,海外销量从2020年0.8万辆飙升至2024年12.6万辆,年复合增长率97%!
2、隆鑫通用:欧洲市场“单骑闯关”
品牌聚焦:自主品牌“无极”欧洲收入占比76%,DS900X车型年销破万台,在意大利、西班牙的拉力车细分市场份额超10%。
技术卡位:800cc以上大排量车型出口量占国内总量的95%,发动机技术被宝马等国际品牌采购,从“代工”逆袭为“技术输出”。
3、钱江摩托:百年品牌+全品类矩阵
收购赋能:2005年收购意大利Benelli,直接获得大排量车型研发能力,旗下赛600、闪300等车型国内销量领先。
全球化布局:2024年将国际化列为头号战略,重点开拓拉美、中东市场,在墨西哥、哥伦比亚的小排量通路车年销量已超10万辆。
数据来源:维卓出海研究院
如果你是创业者或投资者,这几个赛道可能藏着机会:
配件出海:大排量摩托车改装件(排气、避震、轮毂),欧洲市场年需求超50亿欧元,国内供应链成本仅为欧洲的1/3.
细分车型:针对拉美市场的越野车型、针对欧洲的电动踏板车(政策补贴下渗透率年增20%)。
二手市场:欧美成熟市场的二手大排量摩托流通率达40%,中国品牌可通过“以旧换新”绑定用户。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摩托车出海正在复制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路径——用性价比撕开缺口,用技术建立壁垒,用本土化运营扎根市场。当下,海外份额不足5%的中国摩托车,正站在从“1到10”的加速拐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