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银行《2025 年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以下简称 “报告”)聚焦区域经济动态与就业市场变革,为跨境电商从业者揭示了市场潜力与挑战。作为东盟及周边核心市场,东亚太平洋地区(EAP)虽面临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技术迭代等外部压力,但消费需求韧性、产业转型机遇仍为跨境电商提供广阔空间。本文将从经济趋势、消费与劳动力特征、核心挑战及实操策略四维度,为卖家提供全面布局参考。
2025 年 EAP 地区经济增速虽呈放缓趋势,但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报告数据显示,2025 年 EAP 整体 GDP 预计增长 4.8%,2026 年略降至 4.3%,其中中国作为区域核心经济体,2025 年增速预计 4.8%,2026 年因房地产市场疲软与财政刺激收缩降至 4.2%;东盟五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增速相对稳健,2025 年预计 4.4%,2026 年回升至 4.5%;太平洋岛国受气候与外部需求影响,增速较低,2025 年预计 2.7%。
从跨境电商关键指标看,区域消费与进出口呈现 “分化中藏机会” 特征。一方面,零售销售额持续增长,但消费者信心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如中国、东盟五国零售指数虽高于 2019 年基准,但增速较 2023 年有所放缓,消费者更倾向 “理性消费”,对性价比、实用型商品偏好提升;另一方面,出口端呈现 “前端冲刺、后端承压” 态势 ——2025 年上半年,越南电子类出口增长 14%、菲律宾黄金出口激增 26.1%,部分源于企业为规避美国 “互惠关税” 提前发货,但新出口订单已显疲软,尤其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品类受关税冲击更明显。
区域市场差异为跨境卖家提供细分方向:越南、菲律宾等国依托半导体、电子产品产业链优势,成为科技类跨境商品核心市场;印尼、马来西亚等资源型国家,对家电、家居等改善型消费品需求上升;太平洋岛国虽体量较小,但旅游复苏带动户外装备、美妆个护等品类需求增长,且本地化供应链薄弱,进口依赖度高。
EAP 地区的人口与劳动力特征,直接影响跨境电商的目标客群与运营策略。从人口结构看,区域呈现 “老龄化与青年 bulge 并存”:中国、泰国等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对健康监测设备、养老护理产品需求上升;印尼、柬埔寨则有大量青年人口(20-39 岁占比超 50%),是跨境电商核心消费群体,偏好潮流服饰、智能数码、平价美妆等品类,且对社交媒体营销接受度高。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进一步传导至消费端。报告指出,EAP 地区就业率整体较高,但青年失业率问题突出,中国、印尼 15-24 岁青年失业率超 15%,这部分群体更倾向 “低成本消费”,同时对兼职、灵活就业需求上升,间接推动 “轻创业” 相关商品(如小型家居工具、跨境代运营服务)热度。此外,数字技能成为就业核心竞争力,掌握基础数字技能的劳动者收入较传统岗位高 20%-30%,这也使得 “数字产品”(如线上课程、软件订阅)在跨境消费中的占比逐步提升。
从购物行为看,技术正重塑消费路径。一方面,AI 与自动化技术推动 “高效决策”,约 45% 的消费者会通过 AI 工具对比跨境商品价格、评价,尤其高消费群体(月消费超 5000 美元)更依赖 AI 分析商品参数与售后保障;另一方面,数字平台降低消费门槛,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的 “社交电商 + 直播带货” 模式快速渗透,跨境卖家通过本地 KOL 合作,可触达更多下沉市场客群。但需注意,区域消费者对 “商品溯源” 要求提升,美国等市场收紧的 “原产地规则” 也倒逼跨境卖家优化供应链透明度,如在商品详情页标注原材料来源、生产流程等信息。
对跨境电商而言,EAP 地区的机遇背后,隐藏着政策、技术与供应链的多重挑战,需重点关注三大风险点。
1.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加剧成本压力
美国 2025 年推出的 “互惠关税” 对 EAP 地区出口影响显著。报告显示,中国仍是美国关税最高的 EAP 国家,而越南、泰国因出口以电子、半导体为主(暂获豁免),平均关税约 20%,柬埔寨、老挝等服装出口国则面临 19%-49% 的高关税。此外,区域内非关税壁垒增多,如印尼要求部分家电品类满足 “本地含量 40%”,菲律宾对进口电子产品实施更严格的认证流程,均增加跨境运营成本。卖家需提前与本地合作伙伴协商,通过 “海外仓 + 本地化采购” 降低关税冲击,例如越南卖家可将部分组装环节转移至本地,满足原产地规则以享受关税优惠。
2. 技术迭代带来的 “适配性” 难题
自动化与 AI 技术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对跨境电商运营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机器人在制造业的普及(如越南每千名工人机器人数量达 8 台)推动生产端成本下降,但也导致低技能劳动力岗位减少,间接影响区域消费力;另一方面,AI 对跨境服务的改造尚未均衡 —— 中国、马来西亚等国消费者习惯用 AI 获取购物建议,但太平洋岛国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固定宽带渗透率不足 25%),仍依赖传统电商平台。卖家需针对不同市场调整技术适配策略,如在网络条件差的地区优化移动端页面加载速度,减少视频、动态元素;在科技渗透率高的市场推出 “AI 智能推荐” 功能,提升购物体验。
3. 供应链与劳动力错配风险
EAP 地区劳动力市场存在 “技能缺口”,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人才不足,低端岗位供过于求。报告指出,越南半导体行业、印尼电子制造业面临工程师短缺,导致部分跨境商品生产周期延长;同时,疫情后跨境物流虽逐步恢复,但区域内基础设施差异大,如印尼偏远岛屿物流时效较爪哇岛慢 3-5 天,增加库存周转压力。卖家可通过 “多元化仓储布局” 缓解,例如在印尼雅加达、泗水设立双仓,覆盖主需市场;与本地物流商合作开发 “海岛专线”,缩短配送时效。
结合报告数据与区域特征,跨境卖家可从 “市场定位、商品选品、运营策略” 三方面制定落地计划,最大化把握 EAP 市场机遇。
1. 精准锁定高潜力细分市场
根据经济增速与消费特征,可将 EAP 市场分为三类,针对性布局:
核心增长市场:越南(2025 年电商 GMV 预计增长 15.5%)、菲律宾(GDP 增速 5.3%),重点布局 3C 电子、家居家电,利用本地社交媒体(如越南 Zalo、菲律宾 Facebook)开展直播带货,结合 “installment payment”(分期付款)降低购买门槛;
稳健需求市场:印尼(GDP 增速 4.8%)、马来西亚(增速 4.1%),聚焦母婴用品、健康食品,需满足本地认证(如印尼 SNI 认证、马来西亚 SIRIM 认证),并通过 “海外仓发货” 提升配送时效;
niche 机会市场:太平洋岛国(如斐济、萨摩亚),主打旅游相关品类(户外装备、防晒用品),采用 “小批量多频次” 补货模式,避免库存积压,同时与本地旅行社合作开展联合营销。
2. 选品贴合 “理性消费 + 本地化需求”
报告显示,EAP 消费者更倾向 “高性价比、实用型” 商品,选品需把握两大方向:
刚需升级类:如节能家电(契合区域绿色经济政策)、便携健康设备(应对老龄化与青年健康意识提升),例如在泰国推出 “低功率空调”,在日本推出 “小型血压监测仪”;
本地化适配类:结合区域文化与使用场景,如印尼推出 “符合伊斯兰教规的美妆产品”(无酒精、无动物成分),越南推出 “防水性能强的户外鞋”(应对多雨气候)。同时,需关注区域产业政策,如印尼推动 “矿业下游化”,可布局镍基电池相关的跨境配件销售。
3. 运营聚焦 “合规 + 本地化体验”
合规是跨境运营的基础,需重点关注三点:一是关税与原产地规则,通过与本地工厂合作,确保商品满足 “本地含量” 要求;二是数据合规,如马来西亚要求跨境电商平台存储本地用户数据,需提前对接合规服务商;三是售后保障,如泰国要求跨境商品提供至少 1 年质保,可与本地售后网点合作提升服务效率。
本地化体验则是提升复购的关键。例如在客服环节,针对印尼、马来西亚等多语言市场,提供 “印尼语 + 英语” 双语客服;在支付环节,接入本地支付工具(如印尼 Gojek Pay、菲律宾 GCash);在营销环节,结合区域节日(如泰国宋干节、印尼开斋节)推出定制化活动,增强用户粘性。
报告预测,2026 年 EAP 地区经济将逐步适应政策与技术变革,跨境电商有望迎来 “结构性增长”。一方面,区域内 RCEP 协定的深化将降低关税壁垒,如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关税减免范围扩大,为跨境商品流通提供便利;另一方面,EAP 国家对 “技能升级” 的投入(如越南推动半导体人才培养、印尼加强数字技能培训)将逐步缓解劳动力错配,提升区域消费力与生产效率。
对跨境卖家而言,需长期关注两大趋势:一是 “绿色跨境”,随着区域对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如印尼计划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环保材质、节能型商品将更受青睐,可提前布局相关品类;二是 “服务型电商”,如跨境维修、售后咨询等增值服务,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尤其在高客单价品类(如家电、数码)中,优质服务可提升品牌溢价。
总之,2025 年东亚太平洋跨境电商市场,既是 “挑战与机遇并存” 的竞技场,也是 “精细化运营” 的试炼场。卖家需以报告数据为依托,精准判断市场需求,灵活应对政策与技术变革,方能在区域经济转型中抓住增长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