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全世界无障碍自由交谈,曾是无数科幻作品的经典主题。而在深圳“小硅谷”南山,一家公司正将此变为现实,让科幻照进生活。
2016年,在深圳大学城,一位前华为员工创立了一家名为时空壶(Timekettle)的公司。创始人田力(Leal Tian)未曾料到,父母一次普通的欧洲之旅,竟成为他创业的起点。
在那次旅行中,他的母亲因语言不通,即便身体不适也无法顺利求助;老两口甚至因不会使用繁琐的翻译软件,连买一瓶水都犹豫再三。
这种因语言障碍产生的无助,深深触动了田力。他意识到,每年有数以亿计的人在全球流动,而传统的翻译设备需要用户来回传递手机,打断交流节奏,体验笨拙。
基于此,Leal的创业方向逐渐有了雏形:为不同语言背景的人群打造一个沉浸式的交流体验。
田力曾以为这只是“把翻译软件塞进蓝牙耳机”,但实际挑战远超想象。团队花了一年时间,才解决了普通蓝牙耳机无法实现双向实时对译的难题。
2017年,Timekettle上线了首款具备同声传译功能的耳机WT2 Plus,打破了Kickstarter的众筹纪录。

图源:Timekettle
2018年,同传翻译耳机WT2 Plus正式量产,并登顶美国亚马逊类目销量TOP1;随后,品牌一路高歌猛进。
2019年,斩获CES创新奖、iF设计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并作为中国创新企业代表登上BBC纪录片。2020年,旗下WT2、ZERO、M2三款产品联合登上亚马逊美国站类目榜单前三甲。
2024年,发布W4 Pro AI同传耳机,在“同传翻译人机大战2.0”中,以95%的准确率和不到4秒的延迟战胜三位资深译员,引发行业关注。

图源:Timekettle
如今,Timekettle的产品已远销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超40万,在北美市场占有率高达40%。2024年公司总体营收突破2亿元,其中海外销售占比高达70%。
Timekettle能够快速出圈,核心在于它不仅懂AI、会翻译,更在于它率先解决了翻译耳机在实际场景中的最大痛点:嘈杂环境下的“听不清”。
在机场、地铁、展会等噪音复杂的场合,多数翻译设备容易受到干扰——要么无法清晰拾音,要么误将背景噪音混入识别,导致翻译卡顿或词不达意。
Timekettle突破的关键,在于其自主研发的“矢量降噪技术”。这项技术的核心并非简单“消音”,而是主动“识人”。通过三麦克风阵列与空间感知算法协同,系统能够对声源进行定位与标记,精准锁定主说话人的方位与距离,并实时屏蔽其他方向的干扰声。

图源:Timekettle
因此,无论是在喧闹的展馆、轰鸣的地铁,还是人声嘈杂的机场,Timekettle都能清晰捕捉目标人声,实现流畅、准确的翻译输出,真正做到“听得清,才能翻得顺” 。
甚至在中英对话等双向交流场景中,该技术还能智能区分对话角色,确保只录入本方使用者的语音,有效避免对方耳机输出的声音被二次拾取,杜绝“声音反串”导致的翻译混乱。

图源:Timekettle
基于强大的产品技术,Timekettle的业绩也不断提升,2024年年营收超2亿元,增速达60%,其中W系列翻译耳机近三年来每年出口均增长超过100%。
今年海关总署还将Timekettle的产品,列为2024年“中国制造升级”案例进行展示。

图源:谷歌
在产品营销上,Timekettle也下足了功夫。
销售渠道上,除亚马逊外,Timekettle也极其重视独立站的建设。
独立站页面除常规售卖的产品外,还设有专门的板块展示产品技术和技术功能的解释说明,并附有视频详细介绍产品技能和使用场景,让用户更加直观了解产品性能,提升产品曝光。
simlarweb数据显示,10月,Timekettle月访问量超27万次,其中,美国、日本、西班牙分别位列前三。

图源:simlarweb
营销渠道上,Timekettle在Instagram、Facebook、YouTube、TikTok上开设官方账号,通过短视频、图文内容破圈,YouTube上,WT2的一个测评视频播放量超27w。

图源:Youtube
此外,Timekettle还会经常发布线上活动,把用户聚集到#timekettle tag中互动聊天,通过不同城市、不同职业用户的沟通,拉近品牌和用户之间的距离。
Market.us数据显示,全球语言翻译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3年达13.32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其市场规模达到31.66亿美元。
随着翻译设备市场不断发展,Cleer、塞那(SANAG)、飞利浦等传统品牌不断创新改进,也有像Timekettle这样的新锐品牌突出重围。未来,想要入局的卖家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