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首都会展联合参与编制,北京北辰会展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展览指数报告(2024)》,于 2025 年 8 月正式出炉。这份已连续发布七年的行业报告,在 2024 年实现重要突破 —— 首次与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达成深度合作,完成数据资源、行业洞察与研究方法的整合,不仅统一了统计口径、拓展了数据源,更构建起多维度评估框架,为中国会展业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引领” 转型提供了权威数据支撑与战略指引。
2024 年,中国展览业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与国内消费回暖的双重驱动下,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全年线下展览总数达 8916 个,展览总面积突破 1.4 亿平方米,两项核心指标均创历史新高,直观展现出会展经济的强劲反弹态势。从行业分布来看,消费类与高端制造类展会形成 “双轮驱动” 格局:休闲娱乐类展会以 428 场的数量领跑,家居设备(288 场)、出行工具(264 场)、食品酒店(201 场)紧随其后,反映出内需市场对体验型消费、智能家居升级、绿色出行的旺盛需求;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数字贸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展会则持续释放创新动能,与 “新质生产力” 培育目标深度契合,其中上海车展、深圳新能源汽车科技展等展会凭借高规格与高成交额,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交流平台。区域发展方面,以上海、广州、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继续巩固核心地位,上海以 1922.34 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896 场展会数量占据全国 12.88% 的市场份额,其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更是承载了进博会、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等重磅展会;与此同时,成都、武汉、郑州等新一线城市依托产业特色与政策红利快速崛起,成都凭借第 110 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国际汽车展览会等展会,实现 690.51 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成为西部会展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报告的核心创新在于首次推出 “中国展览指数排名体系”,以全国 33 个展览规模超百万平方米城市的展会为样本,构建起 “核心指标(52%)+ 成长指标(20%)+ 品牌指标(20%)+ 可持续发展(8%)” 的四维评估框架。核心指标聚焦展会规模与展商数量,展商数量权重占比 26%,30 万平方米及以上展会可获规模指标满分;品牌指标通过连续举办届数与展前展后传播声量衡量,30 届以上展会在连续举办指标中得满分;可持续发展指标则从低碳倡议与落实情况切入,引导行业绿色转型。从 TOP100 展会分布来看,上海、广州、深圳三城合计占比达 60%,其中上海以 39 场展会、36% 的占比领跑,第 135/136 届广交会以 80 分满分位列榜首,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等国家级展会紧随其后,充分体现出头部城市与品牌展会的资源集聚效应。
在政策与场馆支撑层面,报告系统梳理了全国 295 篇会展专项政策,形成 “战略引领 + 资金扶持 + 管理规范” 的三维体系。2024 年新增的 37 篇政策中,62% 为资金补贴类政策,烟台、海口、三亚等 5 个城市新增单项 300 万元以上高额补贴,无锡更是推出最高 2000 万元的会展产业集聚区建设奖励,政策力度创历年之最。场馆建设方面,2024 年全国新增 6 座投用展馆,新增室内展览面积 41.2 万平方米,杭州大会展中心(一期)以 15 万平方米的室内面积成为年度最大新馆;同时,全国拟建、在建展馆达 60 座,华东(21 座)、华中(11 座)为主要增量区域,武汉天河国际会展中心(45 万平方米)、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二期)等超大型场馆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全国会展基础设施网络,为 2025 年后行业发展奠定硬件基础。
当前,中国会展业正处于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重塑价值链的关键阶段。《中国展览指数报告(2024)》通过详实的数据与前瞻性分析,不仅记录了行业的复苏成果,更指明了未来方向 —— 随着政府办展逐步退出、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以及 AI 技术在展会策划、观众邀约中的深度应用,中国会展业将加速形成 “高端化 + 专业化 + 特色化” 的发展格局,持续发挥经贸合作、消费促进与城市发展的 “引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