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邦证券于 2025 年 10 月 29 日发布的宏观专题深度报告(文件编号:5120092.pdf),聚焦 “十五五” 这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结合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与发展规律,系统梳理了未来五年全球与中国经济将呈现的十大宏观趋势,为理解经济变革方向、把握发展机遇提供了全面参考。报告由程强、薛威等多位具备合规资质的证券分析师撰写,数据来源涵盖 Wind、IMF、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权威平台,兼具专业性与实操性。
从全球格局来看,世界政治经济正从 “一超多强” 转向 “两超多极”。中美两国将继续维持 “高集中度” 的经济地位,即便双方直接贸易规模因关税政策等因素出现下滑,在稀土、大豆等领域的相互依赖仍使其保持 “有限挂钩” 的经贸合作;而南亚、中东、东南亚和拉美等 “全球南方” 地区正快速追赶,印度凭借人口资源、沙特依托多元化产业布局逐步崛起,有望成为新的多极主体,反观欧洲、日本等传统 “多强”,则因财政困境、政治动荡等问题,参与全球事务的能力持续弱化。与此同时,全球货币体系加速重塑,欧元区、亚太区域及金砖国家积极推进区域性货币结算体系,数字货币的发展为 “去美元化” 提供技术支撑,2022 年起黄金脱离与美债实际利率的负相关性,各国央行加大黄金购买力度,投资者也在重新调整美元资产持有比例,多中心货币体系雏形渐显。
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愈发关键,不仅将持续贡献最大增量,经济结构还将实现 “全面换装”。即便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 4%-5% 区间,庞大的经济体量仍使其有望占据全球经济增量的 25% 左右,内需驱动增强与产业链外溢效应更将提升贡献韧性。制造业领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推动中国制造业全球占比从 2024 年的 31.6% 升至 2030 年的 45%,新能源汽车、造船业等已展现出强劲国际竞争力;消费结构上,“十五五” 中期服务消费占比预计超过商品消费,精神消费相关的微短剧、轻陪伴活动等新业态快速兴起;投资端则从 “投资于物” 转向 “投资于人”,人才、教育、健康等领域的投入逐步取代传统基建与房地产,成为扩大有效需求的关键。政策规划目标也从 “产业升级” 转向 “产业领先”,通过产能迭代、保全与储备策略,中国在人工智能(专利数占全球 38.6%)、固态电池(全球市场份额超 40%)等领域的优势持续扩大,半导体设备本土渗透率从 2020 年的 5.1% 提升至 2024 年的 11.3%,为产业领先奠定基础。
国内发展格局与民生领域同样面临深刻调整。区域发展从 “雁阵模式” 转向 “多核协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四大经济增长极 2024 年 GDP 占比已达 51.2%,未来五年有望进一步升至 53%,“硬联通” 的交通网络与 “软连接” 的数字技术将深化区域协同。财政模式上,“股权财政” 逐步取代 “土地财政”,合肥、杭州等地通过产业引导基金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 “投资 — 退出 — 再投资” 的良性循环,不仅化解地方财政风险,还推动政府行为从短视招商转向优化营商环境。人口结构方面,老龄化加速深化但新生人口下行趋势趋缓,“00 后” 进入育龄阶段将使出生人口逐步企稳,人口红利从数量向质量转化,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 2012 年的 33.7% 升至 2020 年的 36.8%。居民生活层面,房产从 “投资品” 转为 “消费品”,2025 年二季度全国平均房价收入比降至 2016 年底以来最低,租金回报率低位运行使投机预期退潮,住房决策更注重实际效用与居住品质;与之相对,资本市场成为家庭财富增长新途径,低通胀、低利率环境下,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占比逐步提升,注册制改革与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资本市场从 “融资市场” 向 “投资市场” 转型,助力家庭财富结构从房地产主导转向金融资产主导。
报告同时提示,地缘政治风险、改革进程不及预期、政策传导不畅等因素可能影响趋势推进。总体而言,“十五五” 时期的十大宏观趋势,既勾勒出全球经济格局的重构方向,也明确了中国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路径,为政策制定者、投资者与企业提供了关键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