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淘金大洗牌:草根没落,豪强入场

智象出海
出海网跨境电商
关注:公众号
出海网跨境电商
2024-12-06 14:25:45
撒哈拉以南非洲从被看作是原始地域到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下一个前沿已历经20年。早在1999年,中国商人就开始在非洲以贸易起家,通过信息差积累资金,并逐渐转向当地生产制造。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非洲建设工厂,从初期的建材到现在的日用快消品,他们的目标是打造“非洲宝洁”。然而,随着竞争加剧和市场饱和,进入非洲的门槛和挑战也有所提升。余滨等创业者在非洲长足发展的背后,是中国制造正在与非洲的经济发展深度交织,标志着“非洲赚快钱的时代”已然结束。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长期以来都是《动物世界》般的存在,在既定印象中,那里原始、广袤、与现代商业相距甚远,但事实上,早在20多年前,中国商人的足迹就已经到达了那里。

21世纪初,一批草根创业者闯入非洲,通过将中国商品倒入物资缺乏的非洲,积累下了第一桶金。而后,这群人由贸转工,在当地落地生根,建起了工厂,成为当地制造业的参与者。2013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多的中国企业将工厂建到非洲。

但近几年,在非洲建厂也越来越卷,门槛越来越高。

余滨是一名赴非创业者,在非洲待了17年,他熟悉中国草根创业者去非洲淘金的致富故事,也正参与着中国制造挺进非洲的历史进程。2022年,余滨在乌干达创立了产业互联平台“友家UHOME”,今年,他的工厂从乌干达扩展到了坦桑尼亚。

“非洲在民生消费品这块已经没有空白领域,都有人在当地建厂生产和制造,且已经深耕多年。如果现在想着带百十万来非洲建工厂做这一块,成功的概率非常小。”余滨说。

较早进入非洲已经做到头部的如森大、博达等中国企业,其所经营的范围已由建材扩展到日用快消领域,他们想在这片大陆上做出“非洲宝洁”,抢先占领14亿消费者的心智。

“白手暴富”已经是陈年往事,在非洲,讲故事的方式,已在发生改变。

1.草根创业者,淘金非洲

1999年,《中国物资报》上发表了一篇“豆腐块”文章——《风风火火闯非洲》,全文不过几百字,但成为一个火种,激励了一批人去非洲淘金。两年后,中国加入WTO,世界的大门向中国敞开,新世纪初涌现了一波去非洲淘金的草根创业者。

张志刚就是其中之一。2000年,张志刚兜里揣着10万元,去了坦桑尼亚,做箱包和地板砖生意。白沟的箱包漂洋过海到坦桑尼亚,让张志刚2005年就完成了1000万的小目标。

当时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水平,相当于1980年代的中国,城市化率低,物资匮乏,工业基础差,很多地方工业化还未正式起步。

在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工业只占非洲GDP的10%左右,这个数据1990年至2018年就没有变过。许多轻工业品,如陶瓷、纺织品、塑料制品等都依靠进口。当时在非洲,光靠卖手电筒、打火机,一年能卖出几亿元人民币的流水。

非洲人当时一般要到广州去找货源,在网络不发达的时代,广交会是他们寻找货源的唯一靠谱渠道。“信息差”与“产业差距”成为那一波去非洲淘金的中国商人的时代机遇。华为、海尔、海信也差不多在这个时期出海到非洲。

与张志刚差不多同时期去非洲淘金的,还有森大集团创始人沈延昌、博达集团创始人王立新、CCLE轮胎创始人陈帆以及惟合国际的创始人王毅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了非洲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并沉淀在了非洲制造业的脉络里。

博达的创始人王立新在1999年来到了坦桑尼亚。与张志刚不同的是,王立新一开始是来卖西药的,他带了满满两个集装箱的西药,但因为药物被扣,他改变了贸易方向。他发现,坦桑尼亚的建材市场几乎一片空白,于是从佛山进口建筑陶瓷,卖到坦桑尼亚。

同一时间段开启中非贸易之门的还有森大集团创始人沈延昌。

1997年,沈延昌来到尼日利亚,在当地一家港资企业任采购经理,这家企业主要在当地生产钢材、搪瓷制品和五金制品。1999年,沈延昌因疟疾原因回国,尼日利亚当地的供应商希望他帮忙在国内采购一批货物,沈延昌采购了一批价值20万美元的货物,一来一回倒手挣钱,让他发现了商机。

牛仔裤、无纺布、电器元件、马灯、煤油炉,这些在中国司空见惯甚至已经淘汰的商品,在非洲成了香饽饽。尼日利亚的缺口有多大,沈延昌生意的想象空间就有多大。很快,沈延昌在广州成立了广州奥柯耶经贸有限公司(森大集团前身),开始向尼日利亚等国家出口建材、日用品等。

与上述3人一样,惟合国际的董事长王毅和CCLE轮胎创始人陈帆的第一桶金,也是在非洲积累的,俩人所做的都是跟摩托车配件相关的生意。当时的非洲,摩托车市场刚热起来,比如王毅之前就职的佛山佛斯弟摩托车集团,早在1998年就进入了非洲市场。

那时在非洲,国内卖1块钱的东西,非洲能卖到三四块,利润可观且供不应求,发一个货柜来就能挣钱,货还在路上,就已经被预定。在肯尼亚,卖一台摩托车能赚300美元,在安哥拉,摩托车配件利润在300%到500%,整车利润在50%到100%。

“白手起家”“一夜暴富”就这样成为了21世纪初去非洲创业的鎏金标签。更重要的是,这些早期参与者占尽了天时,他们一步步地占据了非洲经济的重要环节:

2006年,张志刚成立天唐集团,天唐集团生产的箱包占据乌干达70%的市场、床垫占据60%-70%的市场,投资的中乌姆巴莱工业园吸引了30多家企业入驻,张志刚被称为“乌干达工业投资之父”。

而陈帆后来成了乌干达的“轮胎大王”, 其工厂生产的轮胎占据了乌干达90%、东非60%的市场,王毅所打造的自主品牌“JAC江淮”则成为了安哥拉最有知名度的轻卡汽车品牌,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森大则在非洲大陆上布下了3000多个销售网点,博达在非洲成为了仅次于华为和传音的存在。

2.从“国际倒爷”,到made in 非洲

2005年左右,淘金非洲开始变得不那么容易。

沈延昌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就提到:“到了2003年,出口市场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净利润率下滑得比较厉害。”

陈帆也提到:“随着非洲货源越来越丰富,(非洲)国家对贸易的政策支持不如制造业了。”

而张志刚2005年再次回到非洲时,之所以没有回到坦桑尼亚,而选择去乌干达创业,便是因为当时到坦桑尼亚做生意的中国人已经骤增至万人以上,尤其是箱包行业,效仿者辈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乌干达相比之下比较“冷门”。

余滨告诉智象出海:“上世纪90年代到2005年这段时间,中国人在非洲主要做成品贸易,做贸易赚钱快。但在当地黑人和印巴人摸清了国内进货渠道之后,靠‘信息差’挣钱的时代就过去了。于是从2005年开始,中国人开始转型在当地建厂。一是当地建厂成本低,土地价格便宜,人力用工成本低;二是政府鼓励本土制造,进口原材料税比进口产品税要低;三是从非洲生产制造的产品出口到欧美,有关税优惠。”

2005年后,差不多与传音进非洲同一时间段,中国制造开始挺进非洲。这股潮流在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变得更加“凶猛”。比如陈帆的乌干达摩托车轮胎厂就是2013年建的,王毅的安哥拉汽车制造厂是2014年建的。

而一些落后产能如陶瓷等,都看中了非洲机遇。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撒哈拉以南非洲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27.5%增长至2022年的42.4%,才达到中国2005年左右的水平。

以尼日利亚为例,根据《国际工程观察》,长远来看尼日利亚仍存在约1700万套的住房短缺缺口。而正因为城镇化催生住房要求,建材相关的产业在非洲需求量极大,但这种需求并没有在当地充分解决,当地钢铁、陶瓷产业基本被印度商人垄断,产品质量与多样性都成问题。中材水泥副总经理就曾提到,赞比亚当地许多居民盖房子时,宁愿飞到广州把建材采购齐全,花5000美元装集装箱运回,总花费都比在本地采购便宜。

张志刚就在2008年左右,在乌干达建了钢铁厂和海绵工厂。

而根据 ACIMAC 发布的报告,非洲瓷砖多年来一直维持供需偏紧的状态,2012年的缺口为42.7%,大多依靠进口,每年进口额约为10亿美元。

2012年左右,中国企业开始大规模到非洲建陶瓷厂,尤其是佛山企业抱团到非洲。据《陶城报》2019年的数据,旺康、博达、帝缘、新美、时代陶瓷等16家中资陶瓷企业,在非洲共投资超过61.67亿元,建设了超过51条生产线,日产能合计超过76.95万m²。

科达制造在2015年正式启动了非洲建材业务的布局,并在这一年年底与森大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在肯尼亚、加纳、坦桑尼亚三地合资兴建陶瓷厂。2016年,科达的海外建材业务就已经实现盈利。科达的营业收入从2017年的8329万元提升至2023年的36.6 亿元,6年复合增速达到87.8%,对主营业务营收的贡献从1.5%跃升至 37.7%,2023年建筑陶瓷在当地的产/销市占率分别达到13.0%、10.6%。

科达还与森大合作成立了合资公司Tilemaster,合资品牌“Twyford”已经成为非洲当地第一大本土瓷砖品牌。

另外两家佛山陶瓷企业,“东非陶瓷一哥”旺康陶瓷和博达也成立了新公司,并成立了新品牌“Goodwill”。而博达早在2016年就在坦桑尼亚设立合资瓷砖工厂,这是坦桑尼亚第一家瓷砖厂,并成立了建材品牌“Goodone”,在坦桑尼亚的市占率达60%。

除了建材相关,去非洲建厂的还有鞋服厂。

这其实也有一个大的背景。

非洲是“二手服装”的最大消化者,全世界超70%的捐赠衣物最终被送到了非洲。据相关数据,仅卢旺达每年在衣物进口上就要花费超1亿美元。而在2016年,东非共同体贸易联盟成员国包括布隆迪、刚果、肯尼亚、卢旺达、南苏丹、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开始建议禁止进口二手服装。

随之而来的是当地政策对建立服装厂的支持。比如卢旺达,当地政府不收除个人所得税以外的任何税种,绝大部分厂房由政府提供,而且原料进口和成衣出口欧洲都将享有全免税优惠。

与陶瓷等产能转移一样,鞋服行业也在寻找下一个产能接收点。

2011年,东莞鞋业巨头华坚鞋业在埃塞俄比亚建厂;2019年,C&D服饰在卢旺达建厂。据《纺织服装周刊》2023年的数据,米娜纺织、利达服饰、开平毛织、无锡一棉、阳光集团、金茂集团等一批纺织服装企业都已在埃塞俄比亚落地。

2016年,美国石英财经网刊登了一篇文章,讲的是“非洲国家的民众们已经不想再依赖西方国家捐赠的‘二手服装’,而中国人正在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纺织业”。可见中国纺织业在当地耕耘之深。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甚至被誉为“埃塞工业之父”,而C&D服饰已发展成为卢旺达最大的服装工厂、非洲最大的夹克工厂。

3.做“非洲宝洁”

2023年8月,CCLE轮胎创始人陈帆在尼日利亚与加纳考察了3家工厂:一家轮胎厂、一家音箱厂和一家橡胶厂。这三家工厂的所有者,都是陈帆。

陈帆起家做的是摩托车轮胎,但到如今,他的产业版图早已不止如此。

这样的版图扩张,也同样是森大、博达、惟合国际、天唐集团在非洲大陆的故事脚本。

20年前在本行业站稳脚跟后,这些非洲先行者们纷纷将触角伸到了其他领域,而相当统一的是,他们基本都选择了日用快消品或家电家具领域:

2014年,博达实施多元化战略,将业务拓展到五金、家具、家电、日用快消品等领域,其中,日用快消品贸易是博达发力的重点。在渠道上,博达在非洲开拓了5000家经销商,数万家终端门店。

2014-2016年,森大陆续在加纳、科迪特瓦等地投建洗衣粉厂、五金厂等。

而惟合国际的主营业务从摩托车转向了轻卡汽车和家电产品,张志刚的天唐集团也在打造家电产业园,生产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大家电,旺康集团则在加纳建了一家妇幼用品厂,生产卫生巾等妇女用品和婴幼儿纸尿裤。

非洲也在经历一场“消费升级”,当地消费者对卫生需求的提升、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品机会。

“森大他们在乌干达的工厂就在我们工厂旁边。2022年底,我们厂搞家电组装,森大就在隔壁生产尿不湿和卫生巾,一天24个小时生产,三班倒,产品卖得很好。”余滨告诉智象出海,“纳爱斯也到乌干达设厂了,我们都在一个园区里。”

目前,博达在非洲创立了20多个品牌,包含家电、纸尿裤、洗衣粉等。博达集团副总裁吕谋笃曾说,博达看中的是非洲日用品、家电等背后的市场规模,要做“非洲宝洁”。

品牌化,或许是淘金非洲下一个阶段的大主题。“非洲宝洁”,也确实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伟大构想。

惟合国际创始人王毅曾说过,非洲人民的品牌概念还不强,一个新品牌完全可以从无到有做起来。

余滨提到,建厂门槛低的行业,比如生产塑料生活用品的,竞争已经白日化,“你能想到的民生消费品产业,做工简单、技术门槛和投资门槛不高的,基本上都有中国人、甚至印巴人在做了,挣钱会越来越难。所以有一些中国人走出来投资建设钢铁厂、汽车厂等,进行产业升级。”

而余滨对“友家UHOME”的定位是,贴合非洲时代的浪潮,做本土生产制造的产业互联平台,同国内工厂一起在当地生产以及销售。在乌干达“友家UHOME”大卖场的电视机展区,印着“Buy Uganda, Build Uganda”的标语,或许正印证了余滨口中的“本土化”与“长期主义”。

据麦肯锡2017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非洲投资兴业的中国企业约1万家,其中30%投资于制造业,70%从事零售、服务、采矿等其他行业。而据商务部2023年的数据,中国2023年对非洲直接投资流量达39.6亿美元,是2022年的2.2倍。截至2023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4.8万家,其中在非洲设立的境外企业近3300家,占6.8%,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

2023年,同为佛山企业的广东联塑科技实业不断增持科达制造的股票。佛山企业再抱团的因素之一是,联塑看中了科达在非洲的实力,或许是为了后续布局非洲铺路。

像余滨说的,从几名最先吃螃蟹的草根创业者到非洲挣得第一桶金,到如今中国制造大规模挺进非洲,20余年间,非洲经济的中国参与者越来越重磅,中国制造已经渗透进了非洲工业的基底,这些由中国工厂生产出的产品,被打上"made in 非洲”的烙印,被销往非洲大陆的各个角落。

中国制造成为了《动物世界》与现代工业之间的桥梁之一。

而与此同时,“非洲挣快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相关文章
亚马逊运营的三大关键:方向、耐心与数据驱动​
亚马逊运营成功的关键在于方向选择而非速度。真正的"路对了"包含三个层面:长期经营的思维方式、数据驱动的方法论和稳定的心态。新手常犯的错误是急于求成,频繁更换产品和策略,而实际上亚马逊算法需要2-3个月的数据积累期。合理的目标设定应将长期目标大胆化(如年销10万),短期目标现实化(如首月验证需求)。数据是最可靠的判断标准,转化率、客单价等过程指标比滞后的销售数据更能反映趋势。耐心不是被动等待,而是在正确方向上的持续投入,这是跨境电商成功最稀缺的资源。
一汤说
2025-08-18 17:36:54
亚马逊运营的三大关键:方向、耐心与数据驱动​
便携空调TikTok爆红:单月销量5000+,海外市场迎来降温新选择​
一款迷你便携式空调在TikTok爆红,单条视频获1200万观看量,带动亚马逊美国站同款产品月销5000+单,销售额超29万美元。该产品凭借USB充电、三档风速和10种彩灯模式等创新功能,满足多场景使用需求。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便携空调市场规模达23.5亿美元,预计2034年将增长至40亿美元。国产家电品牌Dreo的卧室塔扇更创下单月5万+销量、350万美元销售额的佳绩。欧美、东南亚等高温地区需求旺盛,产品轻量化、节能环保成为主要卖点,TikTok达人测评和场景化内容成为关键营销方式。
Shoptop品牌出海智库
2025-08-18 16:59:10
便携空调TikTok爆红:单月销量5000+,海外市场迎来降温新选择​
PetSmart转型启示录:从濒危企业到87亿美元巨头的逆袭之路​
PetSmart通过战略转型从濒危企业成长为87亿美元估值的行业巨头。其成功关键在于将业务从单纯商品销售转向"提升宠物生活品质"的综合服务,包括美容、医疗、训练等专业服务,服务收入占比达10%。通过店内领养中心形成"领养即消费"闭环,并收购Chewy.com布局线上,实现全渠道融合。2024年全球宠物护理市场规模达2593.7亿美元,PetSmart精准把握宠物家庭化趋势,推出高端家居产品,将商业成功与社会价值结合,构建了独特竞争壁垒。
大数跨境
2025-08-18 16:42:58
PetSmart转型启示录:从濒危企业到87亿美元巨头的逆袭之路​
昔日国民“机王”拿下TikTok类目冠军,翻身把歌唱!
沉寂多年的HTC凭借NE20蓝牙耳机在TikTok美国市场实现惊人逆袭,28天创下65万美元销售额。这款定价27.55美元的产品凭借LED触控屏、48dB降噪和134种语言AI翻译等差异化功能,精准填补中端市场空白。达人带货贡献81%销量,两条爆款视频分别带来6608单和5680单销量,凸显TikTok短视频在3C产品推广中的超高转化效率。数据显示全球无线耳机市场2033年将达2025亿美元,功能创新正从音质转向场景解决方案。
昔日国民“机王”拿下TikTok类目冠军,翻身把歌唱!
今后做亚马逊,灰色操作空间越来越小了
中美两国在税收监管上的同步收紧,标志着全球贸易规则正在经历深刻重构。这一变化超越了传统贸易战的零和博弈,实质上是关于规则制定权的争夺。对于跨境电商卖家而言,过去依赖低价倾销、虚假评论等灰色操作的商业模式将难以为继。随着监管网络日益透明化,卖家必须从政策套利转向价值创造,适应新的合规环境。这一转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唯有主动拥抱合规化,才能在重构的全球贸易秩序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一汤说
2025-08-18 15:32:41
今后做亚马逊,灰色操作空间越来越小了
免费下载
免费下载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
交流群
交流群
交流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