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交通事故的频发,车主对行车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行车记录仪的需求日益增长。
据market.us的研究数据显示,全球行车记录仪的市场规模在2023年估值为43亿美元,预计在2024年至2033年间,该市场将以9.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稳定增长。

图源:market.us
虽然如今行车记录仪已成为汽车后市场上的大热配件,但早在2015年,这类产品对大多数的有车一族而言仍十分小众。
就在这个市场相对空白的时期,一家中国企业却从中捕捉到了潜在的机遇,选择以行车记录仪产品为切入口,走出国门、拓展市场,并逐步成为行车记录仪领域的佼佼者。
这个企业,就是广东深圳的行车记录仪品牌VANTRUE(万奇欧)。
据悉,该品牌已经连续5年在欧美站点稳居行车记录仪品类的销售TOP1.
截至目前,其产品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畅销,累计服务用户突破了300万人,是该细分品类中名副其实的领军品牌。

图源:VANTRUE
据了解,VANTRUE(万奇欧)是深圳市三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于2015年创立的行车记录仪品牌。
创立同年,VANTRUE推出了市场上首款搭载运动检测触发停车模式的行车记录仪,解决了停车时车辆被剐蹭却无法取证的问题,为其赢得了首批用户。
此后,品牌便开始根据用户的需求,持续迭代创新。
2017年,VANTRUE新增了Wi-Fi互联功能,让用户能通过手机便捷查看和导出视频。
2020年,其推出了4K超清机型,满足了市场对高清画质的需求。

图源:VANTRUE
随着产品线的丰富,2021年,VANTRUE在亚马逊美国及德国站点的销量都在品类赛道中遥遥领先。
值得注意的是,品牌并非简单复制同一产品到不同市场,而是针对各地的驾驶习惯进行本土化调整,比如为北美市场提供左舵车型专用款,为英国市场定制右舵车型版本。
2023年,VANTRUE又进一步拓展产品边界,推出了首款摩托车专用记录仪,将业务从汽车领域延伸至其他出行场景。
正是这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持续创新,加上因地制宜的本土化策略,让VANTRUE品牌在快速发展的行车记录仪市场中持续保持竞争优势。

图源:VANTRUE
在如今这个社媒当道的时代,品牌仅靠提升产品力和技术创新还不够,还需要搭配更好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潜在用户知晓品牌才行。
像VANTRUE品牌便选择借势TikTok等主流媒体平台去触达目标用户,借助达人合作为品牌自身增加影响力。
在TikTok上,VANTRUE品牌与多位有一定粉丝基础的科技达人进行了合作,通过达人们拍摄的场景化内容,向潜在用户直观展示产品价值。
拥有540万粉丝的TikTok达人@saesiii,便为VANTRUE品牌的行车记录仪拍摄了一条开车时的真实使用视频。

图源:TikTok
视频中,达人saesiii在车辆上安装了VANTRUE的行车记录仪,分别为用户们展示了白天和夜晚两种环境下的拍摄效果。
事实证明,这类真实的记录视频符合TikTok用户的观看喜好,所以该条视频也收获了不错的数据反馈。
截至目前,其播放量已经达到了390万次,点赞数高达31.69万。
评论区出现了许多关于产品购买方式和价格的询问:
“请问购买链接是什么?我找不到”
“价格多少?”

图源:TikTok
在市场开拓的过程中,除了利用TikTok等社媒平台进行营销外,VANTRUE品牌在销售渠道的布局上也做了不少努力,采取了第三方平台与独立站并行的策略。
一方面,品牌入驻了亚马逊、Ebay和Newegg等国际电商平台,利用这些平台的现有流量触达不同地区的消费者。

图源:亚马逊
另一方面,VANTRUE品牌还投入资源建设了自己的海外独立站。
在独立站首页,品牌把产品分为行车记录仪和配件2大类别,并设置了Top Sellers热销专区,方便新用户快速找到适合的产品。
VANTRUE还为在独立站内购买的用户提供了免费配送、30天退货等服务,这些对增加潜在用户的好感和减轻其的购买疑虑都具有助力作用。

图源:VANTRUE
此外,VANTRUE在独立站内还添加了用户的真实评价专区,收录了来自真实用户的1680条使用评价。这些已购者写下的真实反馈,可以增强用户们的购买信心,对进一步促进购买转化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其他国内的企业在进行海外宣传时,也可以借鉴、学习VANTRUE品牌的方法,采取第三方平台+独立站并行建设的策略,构建更加完整的线上销售体系!

图源:VANTRUE
对于身处中国的制造企业和科技品牌来说,海外市场提供了一个重新定义自身价值的舞台。
在智能硬件、消费电子等领域,中国供应链积累的制造经验和快速迭代能力,一旦与对应的市场洞察和品牌策略相结合,就能迸发出显著的竞争力。
海外消费者期待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需求、品质可靠的产品。而VANTRUE的成功经历也印证了:当品牌能够持续聚焦于产品本身,并善用当代的传播工具和销售渠道,就有可能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赢得市场的认可。
如今,建立全球品牌的门槛正在变化,它不再专属于拥有悠久历史的巨头。新一代的中国品牌完全有能力,也有机会,在海外消费者的心智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