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理论,新提高的对华进口关税应让美国企业受益。然而,亚马逊首席执行官安迪・贾西近期的言论表明,实际情况可能恰恰相反,这些关税反而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卖家在亚马逊等电商平台的主导地位,因为它们为中国工厂直供卖家创造了更大的价格优势。
贾西在上周的财报电话会议中解释道,那些不直接从中国采购商品的美国零售商,通常是从其他从中国进货的公司采购,这些公司会对商品进行加价、重新贴牌,然后再卖给美国消费者。这就导致这些零售商采购商品的价格比中国卖家直接在亚马逊上卖给美国消费者的价格更高,所以他们承担的关税总额也比中国直供卖家更高。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美国卖家从中国制造商采购商品时,需要支付供应商的加价部分,然后在这个更高的批发价基础上缴纳关税。而中国制造商通过亚马逊直接向美国消费者销售商品,仅需按照生产成本缴纳关税,成本基准要低得多。凭借更短的供应链和更低的起始价格,即便关税增加,中国卖家在定价上仍有更大的灵活性。
此前十年间,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平台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今年 1 月,Marketplace Pulse 数据显示,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头部卖家中的占比首次超过 50%,美国卖家占比降至约 45%。这一重大变化使得亚马逊在今年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中,也承认了中国卖家 “显著” 的市场份额。
这一现状其实早在 2015 年就被亚马逊前高管塞巴斯蒂安・冈宁汉姆预测到了。他曾在一封内部邮件中写道,过去 20 年为沃尔玛等供货的中国工厂,意识到自己有机会打造自有品牌并直接向全球销售,而亚马逊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平台。如今,这一预言正成为现实,2025 年新入驻亚马逊平台的卖家中,中国卖家占比超 50%,美国卖家仅略超 30%。
贾西还表示,从历史经验来看,亚马逊有望从当前的市场动荡中受益,因为在环境不确定时,消费者往往会选择他们最信任的供应商。不过,沃尔玛的电商平台也在加速发展,2025 年新入驻卖家已超 3 万,相当于 2023 年全年的入驻数量,其中 60% 来自中国。这意味着中国卖家在亚马逊享有的结构优势,在其他电商平台同样存在。
贾西强调,亚马逊拥有 200 多万活跃卖家,定价策略各不相同,但亚马逊致力于提供低价商品,部分卖家会通过保持价格竞争力来获取市场份额。同时,他也多次提到卖家的地域分布,亚马逊深知,要实现抗关税的低价策略,就需要确保中国卖家在第三方卖家中占较大比例。
这种矛盾的现象揭示了当前贸易政策存在的根本性误判。关税政策针对商品原产国,却未对进口国的情况加以考虑,结果强化了中国工厂直接面向美国家庭的销售渠道,与政策初衷背道而驰。对于美国卖家而言,竞争环境愈发艰难,由于缺乏从生产到销售的垂直整合,他们在亚马逊上面临着结构性劣势,关税不仅没有缓解这一问题,反而使其加剧。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旨在削弱中国在美国商业领域影响力的政策,可能会让中国的影响力更加根深蒂固,加速 “中国制造” 向 “中国产销” 的转变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