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眠市场爆发:药食同源产品年增速超795%​

FFL未来食品实验室
出海网跨境电商
关注:公众号
出海网跨境电商
2025-07-28 11:19:30
失眠人群催生出165亿元助眠保健市场,年增速6.4%。酸枣仁、茯苓等5大药食同源成分受追捧,其中龙眼肉产品增速达795.2%。市场呈现即食化、零食化趋势,软糖类助眠品销售额增长249.84%。传统药企、科技公司与食品巨头纷纷布局。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12亿元,功能性食品正重塑睡眠经济格局。

根据WHO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约27%的人口存在睡眠障碍,我国成年人的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而《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目前居民人均睡眠时长仅为6.75小时,有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囊括各个年龄段群体。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人们普遍存在焦虑失眠的症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

助眠市场爆发:药食同源产品年增速超795%​

▲图源:网络

睡眠问题催生了睡眠经济,《2024年中国睡眠健康产品创新及消费洞察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改善睡眠类保健食品行业规模为165.6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增长至212.4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6.4%,睡眠健康赛道正在高速发展。

从药片到药食,盘点5大天然助眠草本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安眠药和褪黑素这两大曾经的“睡眠神器”,因其安全性、药物依赖等副作用而光环渐褪。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并购买成分天然、安全性高的药食同源助眠产品,魔镜洞察《2024年药食同源趋势洞察》显示,在助眠市场中,酸枣仁、茯苓、百合、龙眼肉(桂圆)、灵芝是主流的药食同源成分,其中,龙眼肉增速高达795.2%。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助眠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助眠市场爆发:药食同源产品年增速超795%​

▲图源:魔镜洞察

下面我们将从排行前五位的药食同源助眠原料入手,介绍其功效、道地产区及创新配方和趋势,深入剖析助眠产品市场新态势。

01 酸枣仁

近年来,酸枣仁的热度一直不减,其凭借调节GABA受体的核心机制,稳居助眠原料榜首。研究表明,酸枣仁中含有斯皮诺素,可以选择性结合GABA受体苯二氮䓬位点,增强GABA介导的Cl离子,其中的皂苷能够抑制谷氨酸过度释放,降低神经兴奋性;黄酮碳苷可以清除睡眠剥夺导致的ROS堆积,保护海马神经元。

酸枣仁的道地产区为河北邢台,该地的酸枣仁皂苷含量较普通产区高30%,成为市场上高端助眠产品的首选。在创新配方层面,魔镜洞察调查显示,酸枣仁常与茯苓、百合组成复配发挥助眠作用,产品形态呈现多元化,包括茶包、膏方、饮品等剂型,贴合年轻人“轻养生”的消费理念。此外,以“酸枣仁+益生菌”为模式开发的助眠产品不断涌现,经过发酵之后,酸枣仁中的活性物质含量和生物利用度会显著提高,安眠作用强化,如华大营养旗下的优美达益休益生菌固体饮料,因其良好的助眠效果而成为京东商城爆款产品。

助眠市场爆发:药食同源产品年增速超795%​

▲图源:网络

02 茯苓

中医理论认为,脾虚会导致心神失养,进而引发失眠多梦。而茯苓归脾经,能通过补益心脾来安定神志、缓解失眠。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经典方剂中均含有茯苓,为其奠定了悠久的应用历史。现代研究发现,茯苓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影响“肠-脑轴”,从而改善睡眠。云南是公认的茯苓道地产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茯苓多糖含量高达78.3%~82.6%,较普通茯苓高18%左右。

在创新配方方面,由于茯苓性平,无寒热偏性,适合与各类药物配伍,不会干扰主药的药性方向,因此常作为“佐使药”出现。在助眠产品市场端,“酸枣仁+茯苓+百合”属于高频配伍组方。此外,茯苓还可与灵芝、人参、佛手、甘草等药材复配,以及添加γ-氨基丁酸、益生菌等现代成分,都是热门的安眠配方。

助眠市场爆发:药食同源产品年增速超795%​

▲图源:网络

03 百合

百合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常用于缓解虚烦失眠、心神不宁等症状。现代研究证实,百合多糖可以激活迷走神经,促进GABA释放,抑制蓝斑核NE过度分泌。此外,秋水仙碱衍生物则可以抑制MAO-A酶活性,提升5-HT浓度,促进褪黑素合成。百合的道地产区以湖南邵阳隆回最具代表性,《道地药材标准汇编》(2020版)将其列为唯一百合道地药材来源。

在助眠配方中,百合通常不作为核心助眠成分,它主要起到两重作用:一是针对气血亏虚、心肺阴虚等类型的失眠,通过滋阴润燥改善睡眠质量;二是百合本身具有自然清甜,与其他药材搭配时,可以平衡整体风味,减少药草的刺激性苦味,提升适口性。

助眠市场爆发:药食同源产品年增速超795%​

▲图源:网络

04 龙眼肉(桂圆)

心主神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龙眼味甘、性温,归心、脾经,能补益心脾,改善因心脾两虚导致的失眠症状。现代医学证实,龙眼中含有γ-氨基丁酸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帮助缩短入睡时间,提升睡眠质量。龙眼的产区集中在南方地区,主要包括福建、广东、广西。

魔镜洞察数据表明,2024年龙眼相关产品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比增速高达795.2%,从天猫、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的销售情况来看,龙眼的产品形态包括龙眼干、茶包、膏方、粥品、糕点等,保健产品数量稀少;配方也呈现出复合化、多元化的趋势,常见配伍物质有酸枣仁、玉竹、桑葚、党参等,差异化布局显著,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大众对龙眼固有的“水果”属性认知,为其功能化升级提供了天然的消费认知基础。

助眠市场爆发:药食同源产品年增速超795%​

▲图源:网络

05 灵芝

灵芝虽然是药食两用物质,但其“传统滋补品”的标签更重。中医认为,灵芝能够滋养心脏、解郁安神,可以治疗失眠。现代研究表明,灵芝中的灵芝三萜可以下调CRH、ACTH、皮质醇信号轴,降低应激性失眠。

野生灵芝与人工栽培灵芝的活性成分存在差异,特别是长白山、武夷山、大别山等核心产区的天然有机灵芝,其药效成分含量普遍较高,药性更为突出。当前,灵芝在全球膳食补充剂市场及国内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赛道中应用广泛。值得注意的是,其产品配方常采用复配策略,不仅结合酸枣仁、黄精、铁皮石斛等传统药食同源物质,也积极融入GABA、茶氨酸等现代功能性成分,凸显其多元化的应用价值。

助眠市场爆发:药食同源产品年增速超795%​

▲图源:网络

药食助眠新趋势——即食、零食、便携的蜕变升级

为顺应现代快节奏生活、健康需求升级和消费习惯变化,助眠食品向即食化、零食化、便携化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这不仅能提升产品的便利性和接受度,还能扩大消费场景和人群。

01 即食化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即食食品市场规模已达6736亿元,2026年则有望突破万亿。其中,“药食同源+助眠”细分赛道表现尤为亮眼。即食化助眠产品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突出的便利性——免除了传统助眠产品所需的准备、冲泡、煎煮或吞咽药片等复杂流程,大幅简化了使用步骤,有效节约了消费者的时间。这一特性精准契合了现代快节奏生活需求,尤其适配通勤间隙、加班时段、下午茶等碎片化养生场景。

02 零食化

传统助眠产品(如褪黑素片)正面临消费体验单一的行业痛点,而新兴的零食化助眠食品通过“健康功能+情感需求”的双价值定位,成功打开增量市场。CBNData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软糖剂型助眠保健食品销售额同比激增249.84%,印证了剂型创新对品类的强力驱动。随着Z世代失眠群体持续扩大,以及“轻养生”理念普及,逐渐衍生出“助眠零食”的新蓝海。

以科医膳药房推出的酸枣仁茶叶茶氨酸软糖为例,其融合酸枣仁、灵芝等传统草本成分与现代神经调节成分,通过零食形态显著降低消费者的心理门槛。值得注意的是,软糖、果冻、巧克力等剂型因其天然的愉悦感和高频消费属性,特别契合年轻家庭及儿童客群的消费心理,使得助眠产品从“功能性补给”向“日常愉悦消费”转型。

03 便携化

市场调研数据显示,都市年轻群体在高频差旅和常态化加班场景下,助眠需求呈现显著的“碎片化”特征。年轻人需要“随时随地助眠”的解决方案,促使助眠产品向便携化方向发展。

从产品形态创新维度来看,微型化设计正成为行业突破方向。比如将产品体积控制在“一口尺寸”(如饭团形态)或采用shot型饮品规格(60mL小瓶装),可显著提升产品的随身携带性,满足商务人士放入西装口袋或通勤包夹层的使用场景。在包装方面,独立小包装和符合人体工学的手持设计,既能确保单次使用的卫生便利,又能契合移动场景下的使用体验,这些细节设计将成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助眠赛道布局战,药企VS科技企业VS食品企业

在药食同源助眠领域,企业根据其研发能力、产品定位、市场覆盖范围以及商业模式进行分层。其中,不乏有药企转型、科技助眠型和食品跨界型企业。

01 药企转型:中医药资源深厚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北京同仁堂、九芝堂等中医药企业凭借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在助眠食品领域展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这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中药品牌背书+研发优势”,在品牌方面,长期积累的品牌口碑会降低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在高端市场形成强大的品牌壁垒;在研发方面,依托百年中医药积淀,拥有成熟的药材供应链和经典配方资源,可快速实现助眠食品的研发转化,并构建“中药+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的多层次产品矩阵。

02 科技助眠:AI算法+中药

随着睡眠市场的持续扩容,药食同源类助眠产品也迎来技术驱动的产业升级机遇。以华大营养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正在通过“大数据+AI算法”的模式,重塑行业竞争格局。它利用微生物数据库,筛选出具有助眠作用的植物乳植杆菌BGI-N6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A6.并与槐米、陈皮等原料进行创新配伍。这种科技驱动的产品开发模式,可以推动行业从经验导向向循证科学转型,并在成分配伍方面构建差异化壁垒。

03 食品升级:功能赛道细分

在食品行业,不少品牌选择结合“药食同源+”跨界生产助眠食品。比如国内乳制品龙头企业蒙牛、伊利、三元等依托成熟的研发体系和供应链优势,将产品线延伸至助眠功能领域,推出“晚上好”牛奶、舒睡奶等产品。而在饮料行业,巨头娃哈哈也通过添加酸枣仁,跨界推出“妙眠”白桃风味酸奶。

这种战略转型的背后,反映出企业对消费升级趋势的精准把握。一方面,这些企业拥有庞大的消费者数据库,尤其对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变化具有敏锐洞察;另一方面,其成熟的研发能力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为产品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切入助眠这一细分市场,食品企业不仅实现了产品结构的升级优化,更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

结语

药食同源助眠市场正迎来快速发展期。在原料方面,酸枣仁、茯苓、百合、龙眼肉、灵芝等传统成分凭借其安全性和功效性成为核心原料。在产品形态上,年轻消费者的助眠需求正在推动这一领域迈向即食化、零食化和便携化。在企业布局方面,传统药企、科技企业和跨界企业纷纷依托自身优势抢占细分市场。未来,随着科研深入和消费需求多元化,药食同源助眠领域将呈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需持续强化科学背书与标准化建设,以赢得长期市场信任。

相关文章
中国稳定器品牌海外突围:Feiyu年销2.5亿的全球化路径​
中国手持稳定器品牌Feiyu(飞宇)凭借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成功打开120多个国家市场,海外销售占比超50%,2022年销售额达2.5亿元。该品牌从无人机领域转型,推出全球首款运动相机手持云台,并凭借与苹果公司的合作迅速提升国际影响力。通过TikTok、YouTube等平台的内容营销,Feiyu有效触达目标用户,其中TikTok单条视频播放量最高达250万次。同时,独立站的系统化运营和私域流量构建为其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展现了中国品牌从产品输出到价值输出的升级路径。
兔克出海
2025-07-31 17:47:24
中国稳定器品牌海外突围:Feiyu年销2.5亿的全球化路径​
从控糖到复合健康 低GI食品赛道迎来三大创新方向
中国低GI食品市场规模已达1762亿元,年增速超10%,预计2030年突破2000亿元。行业呈现三大创新方向:功能复合化(如雀巢添加益生菌的低GI奶粉)、主食原料升级(江南米道研发低GI大米)、药食同源应用(伊利添加桑叶提取物的控糖牛奶)。Z世代、银发族等群体推动需求增长,企业通过精准解决血糖管理、肠道健康等复合需求抢占市场,其中药食同源成分的应用成为差异化竞争关键。
FFL未来食品实验室
2025-07-31 16:49:34
从控糖到复合健康 低GI食品赛道迎来三大创新方向
亚马逊流量分配潜规则:揭秘"月底订单下滑"背后的平台机制
亚马逊卖家常遇到月底订单骤降问题,这背后是平台的月度流量配额机制——平台为中等销量链接分配固定月度订单量,前半月消耗过多会导致后半月流量减少。同时欧美消费者月底预算紧张,非刚需品类转化率普遍下降30%-40%。建议卖家调整运营节奏:月初全力推广积累权重,月中稳定收割,月底通过5%-10%的促销降价维持链接活跃度并清理库存,形成良性销售周期。
一汤说
2025-07-31 16:09:27
亚马逊流量分配潜规则:揭秘"月底订单下滑"背后的平台机制
​18美元神器席卷泰国:3合1手机支架7天爆卖2.2万单 登顶TikTok榜首
中国跨境品牌KY Tech推出的3合1多功能手机支架(集成音箱、支架、化妆镜)在TikTok泰国站创下销售奇迹,7天内售出2.23万台,单日峰值销售额达8.88万美元。该产品凭借无线感应技术(即放即播)、360°环绕音效及多角度调节功能,精准匹配泰国年轻消费者对便捷科技产品的需求,累计GMV突破112万美元。品牌通过643位中小达人矩阵式营销,其中单条23秒演示视频即带来8449单转化,85%销量源自达人带货,凸显东南亚市场对多功能集成设备的旺盛需求。
出海网
2025-07-31 15:42:05
​18美元神器席卷泰国:3合1手机支架7天爆卖2.2万单 登顶TikTok榜首
厨房收纳神器选品分析:透明材质+高容量设计受青睐​
亚马逊热销的透明冰箱收纳器可存放10罐饮料,近30天销量达11859单,预计7月销量持续上涨。该产品平台售价10美元,利润率约24%,主要依赖广告流量,核心关键词PPC竞价0.66-0.74美元。尽管展现长期市场热度,但存在美英外观专利风险,需精细化运营规避侵权。采购成本加头程物流约0.95美元,FBA费用5.1美元,属于中等竞争、利润尚可但需谨慎操作的产品。
鹿达跨境
2025-07-31 11:50:01
厨房收纳神器选品分析:透明材质+高容量设计受青睐​
免费下载
免费下载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
交流群
交流群
交流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