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指导新手学员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90%的人都把亚马逊选品、运营、广告当成三件完全独立的事情来做。先花几个月选品,然后开始研究运营,最后再学广告投放。
说实话,这种割裂式的思维是大多数新手失败的根本原因。
这其实很好理解。网上的教程基本都是这样教的:选品一个课程,运营一个课程,广告又是一个课程。每个培训机构都把它们包装成独立的技能模块,仿佛掌握了这些"技能包"就能成功。
但做了这么多年亚马逊,我越来越觉得这种分工思维害了很多人。
有个学员之前跟我抱怨,说自己选品选了半年,各种工具用了个遍,最后选出来的产品上架后完全没人买。运营了三个月,销量还是个位数,这才开始投广告。结果广告一开,烧了一万多块钱,转化率惨不忍睹。
分开做的结果,就是每一步都在为前面的错误买单。
怎么说呢,如果我们把亚马逊看作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选品、运营、广告其实是同一个逻辑链条上的不同环节。
选品的时候,你要考虑的不只是市场需求和竞争程度,还要想这个产品的运营难度和广告成本。比如说,一个竞争激烈的类目,即使需求量大,但你的运营策略和广告预算能不能支撑?一个看起来冷门的产品,是不是在某些精准关键词上有投放的机会?
我记得某个学员选了个很火的家居产品,数据看起来特别好。但他没考虑到这个类目的广告竞价已经被大卖家推到天价,小卖家根本玩不起。最后产品是上了,但广告成本占到了售价的40%,根本没有利润空间。
真正的选品,是在预设运营策略和广告逻辑的前提下进行的。
反过来,运营也不是孤立的。你的产品定位决定了运营的方向,而运营的效果又直接影响广告的表现。一个产品如果在自然搜索中的转化率都很低,那广告再怎么优化也救不了它。
真正厉害的卖家,在选品阶段就已经把整个链条想透了。
前两天群里有个学员分享经验,他选品的时候会同时分析三个维度:这个产品在目标关键词下的自然排名竞争难度、主要竞争对手的广告投放策略、以及这个类目的整体运营周期。选定产品后,运营策略和广告计划基本就确定了。
他的逻辑很清晰:选品时考虑运营可行性,运营时预留广告空间,广告投放时反哺自然排名。三个环节相互促进,形成正向循环。
市场上普遍认为选品最重要,但我觉得这种一体化的思维方式才是核心竞争力。好的选品是运营和广告成功的基础,好的运营是广告效果的放大器,好的广告是选品价值的验证器。
嗯,换个角度想,那些真正赚钱的产品,往往不是单纯因为选品牛逼,而是整个链条都跑通了。
我观察到很多成功的学员,他们在选品时就会问自己:这个产品我打算怎么运营?广告预算大概多少?预期的ROI是多少?如果这些问题都有明确答案,这个品才值得做。
老实讲,这需要一个认知升级的过程。
最直接的方法是反向思考:从最终的盈利目标倒推。假设你希望一个产品月销1000单,净利润10万,那就要算出需要多少自然单量、多少广告单量,广告成本控制在什么范围内,这样倒推回去就知道选什么样的产品、用什么运营策略。
当你开始从结果倒推原因的时候,选品、运营、广告的边界就自然模糊了。你会发现,它们本来就不应该分开。
亚马逊的生态越来越成熟,单点突破的时代基本结束了。未来能胜出的,一定是那些具备系统化思维的卖家。
做亚马逊最大的误区,就是把它当成流水线作业。选品、运营、广告看似是三个步骤,实际上是一个完整商业逻辑的三个侧面。真正的高手,在选品的那一刻就已经看到了整条路。
这样吧,下次选品的时候,试着同时回答三个问题:我打算怎么运营这个产品?广告预算和策略是什么?整个链条跑通后的盈利模型是否成立?如果这三个问题都有清晰答案,恭喜你,你已经开始具备一体化思维了。
不过话说回来,商业的本质是不是都是这样?表面上看是不同的环节,实际上都在服务同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