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不起眼的各种外卖袋,无论新旧在非洲竟然成了“稀罕物”,还卖出了高价?非洲市场暗藏玄机,数字贸易中存在大量尚待挖掘的新赛道与新机遇。探索新兴市场破局之道,正需要全球化的视野与数字化的连接。
在非洲大陆,一个有趣的景象正在街头悄然流行:当地年轻人挎着印有各式中文标识的外卖袋,自信洋溢地穿行于闹市小巷;
在尼日利亚拉各斯的露天市场,卖菜大妈用“曼玲粥铺”的袋子装零钱找赎;坦桑尼亚乡间的孩子背着中国奶茶袋去河边打水;甚至不少上班族也挎着“脑白金”字样的手提袋,挤公交、赶地铁...
这些袋子,原本在国内只是随用随弃的普通包装,甚至常常被直接丢进垃圾桶;但谁曾想漂洋过海却摇身一变成了备受追捧的“稀罕物”,甚至被争相抢购。不仅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单品,更因颜色鲜艳、结实耐用、带有东方神秘气息,一跃变成备受追捧的时髦配件。
图源:谷歌
尤其那些大黄、大红色的喜庆款式,由于视觉冲击力强、寓意吉祥,甚至形成了一定的“等级市场”,一个可卖到一元多人民币。
为什么这些看似普通的外卖袋,竟在非洲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
背后最主要推手,是非洲多国陆续推行的“禁塑令”。早在2017年,肯尼亚就实施了全球最严的塑料禁令——生产、销售甚至使用塑料袋都可能面临最高3.8万美元的罚款,或长达数年的监禁。
随后,坦桑尼亚、卢旺达等国也相继推出严厉限塑政策。例如,自2019年6月起,坦桑尼亚禁止所有游客携带塑料袋入境。
随着塑料袋逐渐退出日常舞台,环保、耐用且价格合理的替代品成为市场的迫切需求。正是看准这一商机,不少中国商家将目光投向国内存量巨大、样式丰富的外卖手提袋与节日礼袋。
这些袋子多采用无纺布等环保材料,不仅结实防水、保温防漏,还可重复使用,契合了非洲消费者的需求。
实际上,在限塑令推行之后,非洲本地也涌现出不少独具特色的手提袋产品。草编包、印花布包等款式设计新颖、花样繁多,不仅深受当地人喜爱,甚至成为中国游客旅行时喜欢随手带回的纪念品。
不过,由于许多袋子仍依赖手工制作,成本较高,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一些款式售价甚至可达上千元,物价水平被不少人调侃“堪比欧洲”。
就连非洲家乐福也曾推出过大草原主题系列的“网红”购物袋,按尺寸分别以犀牛(小号)、狮子(中号)、大象(大号)命名,创意十足。然而,对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条件一般的大众来说,专门购买这类编织袋仍然显得有些奢侈。
图源:小红书(家乐福犀牛购物袋)
相比之下,国内外卖袋售卖到非洲仅需5毛-8毛,爆款大黄大红的喜庆款式价格也在1元人民币,是当地居民也消费得起的**“平价好物”。对于国内卖家而言,出口到非洲既能有效消化库存、开辟新的出口渠道,又能获得稳定收益**;
而对非洲本地市场来说,这些袋子价格合理、实用性强,完美契合“禁塑”之后的日常刚需。这样一种互利共赢的“双向奔赴”,自然持续蓬勃发展。
如今,每年都有上千万只来自中国的无纺布手提袋被运往非洲各地,它们出现在超市货架、街边小摊,甚至成为寻常家庭反复使用的“环保装备”。
据一位尼日利亚的外贸老板透露:“最火的时候,一个集装箱装载50万个外卖袋,除去运费和关税,净利润可达20万元。”
在国内1688批发平台上,一款普通的外卖无纺布袋单价大约在0.2元-4.5元之间,而一旦运抵非洲,其售价却往往翻几倍甚至更多。即便算上物流和中间环节成本,利润依然相当可观。
图源:1688
由于非洲地区人均消费水平有限,本地制造业难以覆盖庞大人口对高性价比产品的刚性需求。而来自中国的二手商品正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除外卖袋外,中国外卖服在非洲也非常畅销。
印有中文标识的军训服、外卖T恤、潮流卫衣等二手衣服在非洲挂上货架,不到一小时,这些来自中国的二手服装便被抢购一空。它们不仅价格仅为新品的几分之一,还具备良好的实用性和耐用性,深受非洲消费者欢迎。
图源:谷歌
数据显示,2024年非洲二手服装市场规模已达705.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在5.16%,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持续的增长动能。这片正在快速扩张的“新蓝海”,为中国卖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出海机遇。
目前,非洲的二手市场尚有空缺,或许可以成为年终卖家爆单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