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来讲解一个案例,类目厨房清洁类
主人公是一名汽修工,转行卖清洁海绵,别人卖1美元,他的价格还要贵5倍,即使这样仍然被抢着买,一年收入达到了2亿美金!
但它居然在厨房清洁这个超内卷的赛道里,一块造型搞怪、成本不过几毛的居然
靠设计,靠内容,靠人设,
年营收过亿美元?
大家看
我就喜欢这样的案例,又轻,也没有什么高科技,也不是什么稀缺资源,但是营收真的很顶
这个品牌就是Scrub Daddy,那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美国国民清洁品牌”的。
Scrub Daddy 的核心产品,从功能来看,说不上有什么突破性技术。
它就是一块泡沫海绵,但关键在于它抓住了一个极为具体的“认知盲区”——人们从未认真对待过洗碗这件事里的痛点与乐趣。
创始人 Aaron Krause 最初只是在解决自己清洁汽车用品的需求,无意间发现泡沫材料在不同水温下会有质地变化:冷水变硬,热水变软。
这种“温控清洁”成为了核心差异点——冷水刷顽固、热水洗日常,一块海绵搞定所有。
而真正让 Scrub Daddy 出圈的,是那个“笑脸设计”
——两个眼睛孔是插手用的,嘴巴可以刷勺柄、筷子,设计不仅有趣,还具备功能性。
这就形成了一个认知闭环:
一块海绵,不仅好用,还“看着很开心”。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 Scrub Daddy,第一反应是:“这玩意能卖到亿级?”
但你想想看,多少年了,厨房清洁用品的设计几乎没变——都是那几种形状、颜色、功能,哪怕质量再好,也没人记住你是谁。
而Scrub Daddy,改的不是功能,是认知方式。
它用一个“笑脸+温控”的组合,把用户对海绵的使用经验,重塑了一遍。
冷水变硬刷锅底,热水变软擦瓷盘,两个眼睛孔插手用,嘴巴还刚好卡住餐具柄清洗——既好玩,又实用。
你会忍不住想多看它一眼,甚至愿意为它拍视频、做挑战。
就是这种小小的“可玩性”,让它从一堆功能雷同的竞品中跳出来了。
1、产品上
Scrub Daddy 真正起飞,是在2012年上了《Shark Tank》,
Lori 投了 20 万拿了 20%股份。
很多人以为它靠曝光火了,但你仔细看,它之后做的动作非常克制,也非常有节奏感。
它没有一口气砸出一堆新品,而是从
“Scrub Daddy → Scrub Mommy → Sponge Daddy → PowerPaste”
慢慢铺开,每一款产品都是在解决特定的清洁场景。
它不是扩品类,而是扩“解决方案”,每扩一次,就多占据一个家庭清洁的场景——厨房、浴室、玻璃、灶台、瓷砖……
这就很像我们常说的:“别做多SKU,要做多场景”。
Scrub Daddy 的强大不是因为SKU多,而是它让每个产品都像是“生活节奏里的工具角色”。
2、内容上
很多人觉得清洁类产品最难做内容,因为太无聊了,但Scrub Daddy 在这一方面也做的很成功。
TikTok上的@ScrubDaddy官方账号,不是卖功能,而是在演戏、挑战、恶搞,甚至模仿其他品牌做梗视频。
比如你家可能有狗有猫,那Scrub Daddy就做个“宠物也爱用的海绵”;
你可能不爱洗碗,那它就拍个“男朋友洗碗前后对比挑战”。
我特别想强调一点——内容驱动型品牌,不一定是做内容爆发,而是能用内容建立“可识别的品牌人格”。
而且这个策略,Scrub Daddy到现在还持续做到了现在。
1、亚马逊数据
在亚马逊上,关键关键词如“sponge”、“kitchen scrubber”下长期霸榜;多数产品评价过万,评分稳定在4.6以上。
但它并没有把鸡蛋都放在平台。
2、官网数据
根据官网scrubdaddy.com看到它的流量稳定,月访问量30万左右,其中直接访问占25%,自然流量访问占65%。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这个品牌的还是挺认这个品牌的。
你想啊,一块海绵成本才几毛钱,它敢卖到3.4美元,还能让用户反复回购、追着节日限定款抢,靠的不是价格,确实还是靠品牌的溢价。
1、关于现金流:
成本0.3刀左右,售价3.99刀(低成本、高毛利)
3~6周一个(消耗快)
厨房、浴室、车内(场景可扩展)
UGC视频不断(内容有延展性)
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飞轮:
用过一次 → 觉得好玩 → 愿意推荐 → 被朋友种草 → 再买更多场景 → 开始关注品牌更新 → 持续复购。
同时,它属于“消耗型+重复购买”的产品,用户使用周期3-6周一个,具备天然复购属性。
品牌通过定期推出节日限定款、联名色、趣味图案款,不断延长生命周期与社交价值。
2、关于快销品如何打出新创意
大家可以看到,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看似卷到极致、毫无创新空间的产品,
比如“清洁用品”,其实仍然可以通过设计、内容、节奏、人格打造出新的护城河。
主要其实不是一直在讲你能提供多少功能,而是你能不能让用户,记住你、喜欢你、愿意反复用你。
一块小小的海绵,别人靠设计卖出两个亿的生意。
所以我们在选品的时候,其实要考虑一个重要的元素,那就是
你在开发产品的时候,是可以想想,
这款产品能不能放在社交上?
如果可以,你觉得用户愿意晒出来?
晒出来会被记住、被转化吗?
所以厉害的产品经理,其实在开发产品的时候,脑子里都有了一幅营销宣传地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