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国内市场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目光投向海外,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1628亿美元,同比增长10%。这股出海浪潮早已超越了早期简单卖货的模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今天的出海,更像是一场关于深度理解、精准创新和本土融合的综合较量,而广阔的亚太市场,正成为这场较量的主战场。
图源:兔克出海
01 中国出海的进化之路
中国企业出海的历程,本身就是一部转型升级的教科书。
从20世纪90年代依托低成本优势的代工生产,到加入WTO后海尔、TCL等品牌尝试“造船出海”;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装备制造和光伏产业的逆势崛起,到近十年由文化自信驱动的全面爆发。
我们看到米哈游的游戏、希音和Temu的电商平台、华为小米的电子产品、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共同在海外市场勾勒出崭新的东方印记。
这条路,是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再从“功能满足”迈向“功能创新”的进化之路。
图源:NIQ《2025中国企业出海之消费者及市场洞察》
02 读懂亚太:差异中寻找机会
要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关键在于读懂海外消费者,特别是亚太地区消费者的心思。宏观数据指出,全球快速消费品销售额增长温和,但拉美等地显示出强劲势头。
然而,亚太市场的魅力在于其结构的多元和增长的潜力。这里既有中国这样的巨无霸市场,也有像印度、印尼、越南这样充满活力的增长极。
不同市场的消费者关切点差异明显,比如在东南亚国家,食品价格是普遍的头等大事,而在韩国、澳大利亚,消费者则更担忧经济前景和住房成本。
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一刀切”的出海策略已经行不通了。
图源:NIQ《2025中国企业出海之消费者及市场洞察》
03 新三角驱动力:价值、便利与健康
那么,究竟什么是打动当下亚太消费者的秘诀?
NIQ发布的《2025中国企业出海之消费者及市场洞察》报告,揭示了三项核心驱动力:物有所值、便捷和健康。这三点构成了支撑增长的新三角。
其中,物有所值的内涵在不断演变,低价不再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唯一因素,省心、优质体验同样成为关键考量。
而便利性对于消费者而言,不仅在于省时,更在于省钱,高效的服务和精简的流程可以进一步提升吸引力。
至于健康则是一个更广阔的赛道,它的范畴已经从基本的营养补充,扩展到身心健康的全面管理。
图源:NIQ《2025中国企业出海之消费者及市场洞察》
04 中国企业如何切入?
面对如此复杂而诱人的市场,中国企业的机会在哪里?
报告显示,如今的亚太地区品牌格局,区域品牌、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三分天下,且份额结构相对稳定。这既意味着竞争激烈,也暗示着突破口的存在,即通过差异化创新切入细分市场。
况且目前已有成功案例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霸王茶姬在巴黎火车站开设“快取茶亭”,用“10秒出杯”切入欧洲人的咖啡时间;
·安踏通过多品牌收购和本土化运营,如在美国策划青少年篮球训练营,实现了扎根;
·UR在伦敦设立设计中心;
·海尔通过收购Candy吸收其技术反哺国内。
这些都是国内品牌在组织层面实现“本土化”与“全球化”协同的高阶玩法。
图源:NIQ《2025中国企业出海之消费者及市场洞察》
05 结语:风向变了,你准备好了吗?
说到底,今天的出海,拼的已经不只是产品和价格,更是对当地市场、文化、消费者习惯的深度洞察和敏捷响应。
那片藏在亚太消费者口袋里的机遇,只属于那些愿意沉下心来,懂得用价值创新去叩开市场大门的中国企业。
风向已经变了,唯有拥抱变化、因地制宜、推动消费升级的国内企业,才能在这场新航程中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