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塑料贸易的扩张与污染危机正成为全球贸易体系中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2023 年,全球塑料贸易额已突破 1.1 万亿美元,涉及约 3.23 亿吨塑料产品,超过 78% 的塑料产量通过国际贸易流通,占全球商品贸易的 5%,其广泛应用渗透到从初级颗粒到成品的各个产业链环节。然而,这种大规模贸易背后是严峻的环境代价 ——75% 的塑料最终成为废弃物,每年造成超过 1.5 万亿美元的社会和环境成本,且至少 1400 种野生动物受到塑料污染的负面影响,98% 的塑料源于化石燃料,生产和焚烧过程释放大量温室气体与有毒物质。
塑料污染的跨境特性使问题更趋复杂,多数塑料废弃物流入陆地和海洋环境,沿海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承受着与其产生量不成比例的污染压力,而这些国家往往缺乏足够的废弃物收集、回收和处理能力。尽管国际社会已通过《巴塞尔公约》塑料废弃物修正案等部分协议应对,但尚无全面的全球协议,不过 2022 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启动的国际谈判委员会正推动《全球塑料公约》的制定,2025 年 8 月的日内瓦谈判将成为关键节点,旨在覆盖塑料全生命周期的管控。
贸易政策在解决塑料污染中扮演重要角色。过去 30 年,塑料和橡胶产品关税从 34% 降至 7.2%,极大促进了其贸易流通,而植物基等非塑料替代品关税仍高达 14.4%,2023 年其出口额达 4850 亿美元,却因关税壁垒难以替代传统塑料。各国已开始采取非关税措施,如 195 项技术法规、54 项禁令和 53 项进口许可等,但这些措施的分散性给企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带来负担。同时,赋能措施如推广非塑料替代品贸易、投资废弃物管理服务等逐渐受到重视,纸、玻璃、铝、竹材等替代品虽仅占塑料产量的 1.5%,但在包装、农业等领域潜力巨大。
为推动转型,报告提出多项策略:重新平衡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降低绿色替代品的贸易壁垒;促进监管协调,实现技术法规的互认;加大对环保生产工艺和废弃物管理基础设施的投资;利用数字海关工具提升溯源效率,如联合国贸发会议的 ASYCUDA 系统;完善塑料全生命周期数据体系,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数据能力。这些措施的协同实施,将助力《全球塑料公约》的落地,通过贸易政策与环境目标的协调,在减少塑料污染的同时,推动全球贸易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应对行星危机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