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弗若斯特沙利文与头豹联合发布的《中国未来 50 年产业发展趋势白皮书(第四版)》(2025 年 8 月),立足全球百年变局与中国高质量发展背景,以五大核心产业为脉络,系统勾勒了 2025 至 2075 年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与机遇。报告开篇以 2024 年中国经济数据为基石,指出全年 GDP 首次突破 130 万亿元,同比增长 5%,稳居全球主要经济体前列;外贸总额达 43.85 万亿元,出口超 25 万亿元,连续八年保持增长,汽车出口量突破 600 万辆,同比增幅 23%,持续巩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地位,这些数据为五大核心产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技术变革的核心引擎,正从 “技术突破” 迈向 “场景落地”。报告指出,大语言模型、AI Agent、具身智能构成产业三大核心方向,其中大语言模型承担 “认知大脑” 角色,AI Agent 作为 “决策中枢” 实现自主任务规划,具身智能则通过 “感知与行动载体” 打通数字与物理世界。2024 年中国 AI 公有云调用量从年初的 8000 亿 Tokens 飙升至年末的 71.8 万亿 Tokens,智能计算算力规模年均增速超 75%,同时本土企业如 DeepSeek 通过模型优化,在部分评测指标上已接近国际头部水平。从长期看,AI 将逐步渗透至工业、医疗、消费等领域,预计 2075 年相关市场规模将实现指数级增长,成为与电力同等基础的生产要素。
智能制造产业正通过 “技术突破 + 政策驱动” 实现价值链跃升,机器人、低空经济、深海装备三大赛道潜力突出。2024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达 52%,本土品牌如优必选、汇川技术在核心零部件领域逐步突破,预计 2075 年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 2020 年的 302.1 亿元增至 5276.3 亿元;低空经济领域,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成为重点方向,2024 年全球头部企业订单量超 1500 架,中国企业通过电池技术优化(2030 年能量密度目标 380Wh/kg),推动产业成本持续下降,预计 2075 年低空经济规模将达 8.74 万亿元;深海装备则聚焦油气开发与资源勘探,300 米以上固定式导管架平台国产化率超 92%,1500 米半潜式平台关键部件自给率提升至 67%,2075 年深海经济规模有望突破 13.4 万亿美元,成为海洋经济新增长极。
医疗健康产业受老龄化与技术创新双重驱动,形成 “AI + 医疗” 的融合发展格局。2024 年中国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突破 20%,慢性病患病率持续攀升,带动 AI 医疗影像、智能养老、脑机接口三大领域快速发展。AI 医疗影像在肺结节、脑卒中诊断等场景准确率超 95%,基层医疗机构渗透率年均提升 5 个百分点;智能养老通过远程监测、适老化改造等服务,覆盖超 200 万户家庭;脑机接口则在神经康复领域实现突破,部分产品进入临床验证阶段。报告预测,2075 年中国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达百万亿元级,其中数字健康占比超 40%,成为产业增长核心动力。
大众消费产业正经历 “从物质满足到精神体验” 的转型,情感消费、健康消费、智能消费构成新增长三角。2024 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5.4 万元,同比增长 4.2%,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情感消费领域,潮玩、疗愈旅游等业态增速超 20%;健康消费中,功能性食品、家用健康器械市场规模年均增长 15%;智能消费则以智能家居、智能汽车为代表,2024 年智能汽车渗透率达 57.1%,车联网功能成为消费者购车核心考量因素。从长期看,消费市场将呈现 “高端化 + 本土化” 特征,本土品牌通过供应链整合与数字化营销,逐步提升全球竞争力,预计 2075 年大众消费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万亿元,成为全球消费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碳中和产业聚焦 “能源革命 + 技术创新”,构建低碳智能能源体系。报告明确,2070-2075 年中国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将超 90%,光伏技术成为核心突破口 —— 钙钛矿光伏电池实验室效率达 34.6%,预计 2030 年实现规模化应用,成本降至 0.5 元 / W 以下;同时,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在火电、钢铁等领域逐步落地,2024 年相关项目减排量超 200 万吨,预计 2050 年市场规模达 3700 亿元。政策层面,中国已构建 “双碳” 政策框架,2024-2025 年先后出台《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等文件,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推动中国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整体而言,这份白皮书通过详实的数据与前瞻性分析,不仅揭示了五大核心产业的当前格局,更为企业战略布局、政策制定提供了长期参考,彰显了中国产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潜力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