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厂系卖家的崛起:供应链源头的流量密码
面对关税加压,中国工厂型卖家率先打破沉默,借由 TikTok 掀起了一场 “代工厂直购” 的流量风暴。大量中国工厂在 TikTok 上发布短视频,以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同款只要零头价” 等直白口号,精准击中了美国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敏感神经。数据显示,工厂型卖家订单转化率较贸易商高25%,利润率更是传统模式的3倍以上。
这种“源头即品牌”的模式正在重塑行业逻辑。商务部研究院报告指出,2025年跨境电商B2B出口规模预计达6.9万亿元,工厂直连终端买家的比例将从2023年的18%增至2030年的45%。佛山家具、义乌小商品等产业带通过TikTok直播实现“前店后厂”,物流时效从45天缩短至72小时,彻底颠覆传统贸易链条。
案例(工厂直销:TikTok引爆"去品牌化"消费潮):在广东东莞,某服装代工厂的抖音国际版账号一周涨粉80万。其发布的"大牌同源"生产线实拍视频,让一款零售价89美元的运动裤,通过工厂直邮仅售19.9美元。创作者 @LunaSourcingChina 发布的 Lululemon 代工揭秘视频播放量突破 1000 万,点赞数高达 160 万,尽管该视频已被下架,但 “工厂揭秘”“源头直购” 等相关内容却持续走红,形成了现象级传播。
这种现象级传播背后,是消费者对"关税溢价"的集体反抗。由内容驱动的热潮,不仅为工厂卖家带来了直接的流量红利,更让 “中国制造” 的供应链效率与产业韧性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供应链源头被重新赋予了 “品牌平替” 的价值角色,工厂型卖家借助内容平台完成了从 “幕后制造者” 到 “前台销售” 的转变;
另一方面,“源头即品牌” 的逻辑推动了传统链路的重构,消费者开始绕过层层加价的零售体系,主动寻找更接近产地的购买路径,为中国工厂型卖家打开了链接全球消费资源的新入口。
二、平台流量的重构密码:用户主动寻 “厂价”
在这场关税风波中,中国电商 App 也意外收获了红利。2025 年 4 月,淘宝、敦煌网、1688 国际版等多个 “源头平台” 陆续登上美国 App Store 热搜榜,部分时段甚至跻身购物类 App 下载前十,成为了消费者自发寻找 “工厂价” 的首选入口。
(1)敦煌网(DHgate)4月13日iOS下载量暴增940%
(2)淘宝海外下载量环比暴涨222%
(3)1688国际版跻身购物类App前十,美国用户激增340%
这些平台通过“源头直供”标签吸引用户,同款商品价格仅为亚马逊的1/3-1/5。
平台的运营策略也在加速调整:
(1)TikTok Shop新开德法意三大站点。
(4)亚马逊上线“Brand Faves”专区引入本土品牌。
整体形势:平台正在通过“去中国化”降低政策风险。
三、平台大迁徙:欧洲战场打响"第二增长极"争夺战
当亚马逊美国站卖家集体陷入清关困局时,TikTok Shop德国站上线首日即涌入2.3万商家。这场战略转移呈现三个特征:
(1)致欧科技等大卖将欧洲仓配时效压缩至2.8天。
(2)SHEIN在都柏林设立欧洲总部。
(3)Temu德国订单量月环比增长220%。
三、新兴市场的增长逻辑
当美国市场逐渐成为 “政策无底洞” 时,越来越多的跨境卖家开始将目光投向全球其他市场。
中东市场则呈现爆发式增长,沙特2024年签发3万张电商许可,极兔速递在当地建立全国配送网络,中国家居品牌在中东市场的GMV年增长超200%。
头部企业已率先布局:
(1)致欧科技在越南设厂降低关税成本。
(2)安克创新在东南亚市场收入占比提升至25%。
行业调研显示,超过80%的卖家计划拓展新兴市场,这些地区电商渗透率不足20%,年轻人口占比超60%,内容电商与社交裂变的红利正在释放。欧洲、中东等区域成为了 “逃离北美” 的优先落脚点。
四、卖家的生存法则
在这场变局中,单纯依赖低价的卖家正在被淘汰,而具备“产品力+品牌力”的玩家则逆势增长。
安克创新通过技术专利构建壁垒,在充电宝领域占据全球35%份额;
致欧科技通过“线上宜家”模式,年度净利润增长65%。
商务部报告指出,技术密集型品类出口增速达30%,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设备成为新增长极。
卖家的竞争逻辑正在重构: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某家居品牌通过TikTok展示生产工艺,将客单价从20美元提升至80美元;某3C卖家推出“三年质保+本地化客服”,复购率提升至40%。这种“质价比”策略正在成为破局关键。
行业观察显示,具备以下特质的玩家正获得超额收益:
柔性供应链响应能力
本地化内容运营团队
多市场风险对冲布局
专利护城河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