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跨境电商的大地图上,POD曾经只是一个小众的存在。它更像是一条安静的小河,偶尔有人涉足,却少有人真正停留。直到近几年,随着海外消费者对个性化、文化表达、情感化商品的需求激增,这条小河开始奔涌成流。
平台销量屡创新高,市场规模在短短三年内翻了几倍,甚至在北美、欧洲、日本、澳洲等地形成了稳定的高溢价消费群体。
如今,这一赛道正以26.9%的年复合增长率狂卷102亿美元的全球市场,并预计在2034年突破千亿规模,成为跨境出海的新引擎。
图源:pixabay
为什么一个曾经小众的赛道,近几年会突然爆发?在这场快速增长的浪潮中,它经历了哪些显著变化?对跨境卖家而言,现在入局还有哪些机会与挑战?
过去十年,跨境电商的主流出海模式主要有三种:
平台铺货:靠海量SKU和低价走量起家,但库存压力与同质化竞争让利润被一层层稀释。
一件代发:卖家轻装上阵,但供应链不可控、物流时效不稳,常常影响用户体验与复购。
品牌自营:可以收获长期价值,但需要持续投入资金、时间与团队精力,中小卖家往往力不从心。
此外,平台规则频繁调整、海外市场政策变化、物流与关税的不确定性,让原本跑得顺畅的模式突然变得步履维艰。
面对传统模式的局限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跨境卖家开始寻找更灵活、低风险的出海方式。
POD模式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POD模式是指在买家下单后才开始生产的定制化模式。卖家可以通过个性化设计,将文化符号、创意元素融入到服饰、家居、配饰等商品中,直接面向海外市场销售。
其魅力在于,无需承担库存压力,又能做到极致个性化服务。因此,也常被小卖家用做创业尝试,亦是许多大卖测品的方法。
图源:pxhere
总结来说,POD的优势显而易见:
零库存压力:先有订单再生产,彻底避免压货风险。
高溢价空间:个性化设计和稀缺性让售价远高于同类通货产品。
全球化履约:成熟的POD供应链已覆盖欧美、日韩、澳洲等主要市场,快速交付成为可能。
数据显示,成熟的POD卖家在北美市场的毛利率普遍高出通货类产品20%——40%,部分细分市场甚至能达到三倍售价。
然而,POD模式虽然充满潜力,但实际入局与执行并非毫无挑战。
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产品差异化设计的要求、海外法规与平台规则的多样性,以及运营能力和数据分析的必要性,都是跨境卖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尤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如何找到可持续的差异化路径、深耕细分品类、选择可靠的供应链和物流合作伙伴,是决定POD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
为了帮助跨境卖家深入理解POD模式,CHWE秋季展特别邀请全球定制网CEO刘宏,于9月6日在深圳福田会展中心1号馆进行《聚焦跨境POD赛道,打造“零库存高溢价”出海新模式》的主题演讲。
刘宏在6月举办的2025全球POD定制出海趋势大会上指出,“POD市场未来几年的市场红利清晰可见,对于中小卖家而言,如果能抢占先机、精准入局,便能在POD市场占得一席之地。”
面对高速增长的市场与不断涌入的竞争者,卖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清晰的判断和可落地的方法论。这场分享,可能就是找到赛道切入口的契机。
POD不是选项,而是未来十年的生存能力。来现场,看清潮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