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HS东海证券的报告分析了纺织服装行业的产能转移和市场动态。报告指出,全球纺织制造经历了五次产能转移,主要受产业升级和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的影响。中国在90年代启动了纺织制造出口,至2020年达到顶峰,凭借资源优势和产业集聚,出口份额显著高于其他国家。当前,东南亚因其成本效率和安全性成为新的产能转移目的地,尽管面临招聘和管理挑战,但整体成本仍具优势。
在品牌服饰方面,中国的服装出口主要面向发达经济体,民族品牌如SHEIN和安踏逐渐崭露头角,全球化布局有望带来增长。报告建议关注在海外市场表现良好的纺织企业和强大品牌势能的服装公司,指出潜在的风险包括消费需求疲软和贸易政策变动等。番禺区正在通过产业集聚和数智化系统,利用成熟的中国供应链,推动成本导向和渠道经销的转型,目标是进入轻奢市场。该地区的企业如申洲国际、Nike、SHEIN等,依托品牌势能,寻求市场增量。
纺织制造作为传统支柱产业,正经历产业升级,逐步向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产业链的升级顺序为成品加工、纱布到面料。整体来看,产业升级与国际贸易格局的重塑相互推动。该文本讨论了技术、原料、劳动力成本、土地租金、能源、关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因素对各国产能中心的影响。主要分析了英国、美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产能转移情况,强调了技术迁移的可能性和劳动力不可迁移的限制。
文本还提到了一战对英国的影响、美国的工业革命、以及日本在纺织行业的崛起与转型。整体来看,劳动力成本和贸易政策是影响各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杜邦和英国ICI建立了涤纶纤维生产基地,50年代末石油化工迅速崛起,合成纤维原料由煤电转向石油和天然气。东丽公司被誉为“新材料之王”,是全球最大的碳纤维制造商。1968年和1973年,台湾分别投产了第一个轻油裂解厂和乙烷裂解厂,推动了合成纤维和面料的发展,成为纺织出口的支柱。
1990年代,中国的纺织制造出口开始增长,成衣和纺织品的出口额分别在2015年和2020年达到顶峰。成衣代工因其劳动密集型特性,最先承接产能。中国在全球纺织品和成衣出口中占据重要份额,且拥有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该文本主要分析了耐克和阿迪达斯在不同财年的营收情况,以及中国和越南在服装和鞋类生产中的供应链和劳动力成本的变化。耐克和阿迪达斯的营收数据展示了它们的市场表现,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的占比。
文本还提到东南亚(以越南为例)在成本效率和安全属性方面的优势,强调了劳动力成本的变化和贸易协定对市场的影响。整体来看,文本探讨了全球供应链的转移及其对行业的影响。该文本主要讨论了越南及其他国家在出口方面的税率和优惠政策,特别是针对纺织行业的企业所得税。越南企业享有较低的企业所得税率和优惠政策,如在特定期限内享受更低的税率。
文本还提到了一些主要的纺织制造企业在海外的布局情况,以及Nike和阿迪达斯的供应商分布和集中化趋势。整体来看,越南在纺织制造和出口方面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工程进度因引进和施工遇阻而未达预期,招聘难度加大,薪资吸引力下降,管理难度提升。尽管如此,越南在劳动力成本、土地租金和企业所得税等方面仍具优势,并可规避贸易关税。越南人均国民总收入提升至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