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帅团队联合林雪萍、吴靖于 2025 年 11 月发布的《中国企业出海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系统梳理了中国企业出海的现状、特征与挑战,为行业提供了全面的参考框架。当前,在国内市场增长承压、外部关税壁垒高企的双重背景下,出海已从企业的 “可选项” 转变为 “必选项”,成为突破增长瓶颈的 “第二曲线”。数据显示,2024 年 A 股披露海外收入的企业达 3696 家,境外收入占总营收 14.5%,2025 年中报这一比例进一步升至 21.6%,且 90.6% 的行业境外毛利率高于境内,计算机设备、软件等行业的境内外毛利率差异尤为显著,海外市场的盈利潜力成为企业出海的重要驱动力。
报告构建的 “出海 TOP100 指数” 更印证了出海战略的市场价值,2024 年该指数成分股平均收益率达 32.65%,较其他主板股票高出 10 个百分点,2025 年对等关税政策实施后,其涨幅仍领先 23 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对出海企业的认可。从企业结构来看,出海主力已完成从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消费电子企业在 TOP100 指数中占比达 13%,立讯精密、安克创新等企业凭借技术、价值链与品牌的三重升级,实现了从代工到自主创新的跨越。立讯精密掌握 1 微米加工精度,为英伟达、特斯拉提供关键部件;安克创新则以自主品牌深耕欧美市场,海外收入占比超 95%,成为消费电子跨境品牌标杆。
在价值链布局上,中国企业正沿 “兔耳朵曲线” 向两端攀爬:前端向研发设计与高端制造延伸,2014-2024 年半导体、汽车等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长显著,中国在全球电池出口份额从 24% 跃升至 45%;后端向品牌与服务拓展,海尔智家、TCL 等企业通过本地化运营构建全球渠道,海尔 “三个三分之一” 法则实现国内外市场均衡配置,TCL 海外营收五年间年均增长 17.6%。同时,部分企业在关键产业链环节实现深度卡位,宁德时代占据全球动力电池 37% 市场份额,隆基绿能主导光伏产业链垂直整合,成为全球制造业不可或缺的节点。
值得注意的是,出海战略正从 “产品出口” 转向 “产能出海”。受地缘政治摩擦影响,中国企业借鉴日本 80 年代经验,通过海外建厂规避贸易壁垒,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建厂,立讯精密在越南扩产,但目前产能出海仍处起步阶段,2024 年对外直接投资仅 1684 亿美元,不足货物出口规模的 5%,且出海 TOP100 企业中仅 63 家在海外设立制造业子公司。报告建议企业采用 “三个世代” 产能布局:成熟产能向东南亚、墨西哥转移,旗舰产品保留国内生产优势,核心研发锚定国内,构建抗风险的全球价值链。
然而,企业出海仍面临多重挑战。地缘政治风险首当其冲,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遭荷兰资产冻结,阳光电源因欧盟 “工业加速器法案” 面临本地化与技术共享压力;产业生态与价值观冲突同样突出,中国企业 “效率至上” 文化在海外常遇劳工法规、社区关系难题,海尔、TCL 等企业通过本土化管理团队与社区融入缓解矛盾;金融、物流等配套服务薄弱也制约发展,企业在海外常因政策不明、供应链不完善遭遇经营风险。
在此背景下,香港成为企业出海的 “桥头堡”,2025 年港股 IPO 中 90% 为内地企业,融资额超 1500 亿港元,三一重工、立讯精密等通过香港募资支撑全球产能扩张。香港多元的上市架构(红筹、VIE、SPAC 等)与国际化规则,为企业提供了连接全球资本的关键接口,出海 TOP100 企业中,69 家在港设立贸易子公司,64 家设立管理子公司,香港已成为集融资、贸易、管理于一体的战略节点。
报告指出,未来中国企业出海的竞争焦点将从成本与规模转向合规治理、本地化运营等 “软能力”。那些能精准把握价值链升级机遇、平衡全球化与本土化、有效管控风险的企业,将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有利地位,而报告呈现的案例与数据,也为更多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