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从产业概览、材料体系、设备工艺三大维度,系统梳理了固态电池行业的技术突破、市场规模与企业布局,为行业参与者提供了全面且深入的参考。作为锂电池的迭代升级方向,固态电池通过将液态电解质与隔膜替换为固态电解质,解决了传统液态电池易燃、漏液等安全隐患,同时显著提升能量密度,其技术演进将经历液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到全固态电池的阶段,目前半固态电池已进入小批量装车阶段,全固态电池则处于中试向量产过渡的关键期。
从技术路线来看,固态电池以固态电解质类型区分,形成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四大方向。聚合物电解质凭借良好柔性与工艺兼容性,早期推进商业化,但离子电导率低、需高温工作的短板限制其应用;氧化物电解质化学稳定性强,是当前半固态电池的主流选择,不过界面接触问题仍需通过掺杂改性解决;硫化物电解质因室温离子电导率最高、适配高能量密度需求,成为全固态电池的核心研发方向,却面临对水氧敏感、界面副反应多的挑战;卤化物电解质则以高电压稳定性崭露头角,目前处于实验室开发阶段,多与其他电解质复合使用。从市场格局看,2024 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 5.3GWh(均为半固态),预计 2030 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 614.1GWh,其中全固态占比近 30%,市场规模超 2500 亿元,中国在半固态电池产能与技术转化上领先,2024 年国内半固态电池出货量约 7GWh,2030 年有望突破 65GWh。
全球企业围绕固态电池展开激烈布局,车企与电池厂商双轮驱动技术落地。国际上,丰田、松下等日韩企业深耕硫化物路线,计划 2026-2028 年实现小批量量产;LG 新能源、SK On 通过复合电解质路线推进 2025-2029 年试产;美国 Quantum Scape、Solid Power 聚焦氧化物与硫化物技术,2025-2028 年逐步落地产能。国内方面,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电池企业已完成半固态电池装车,如蔚来 ET7 搭载卫蓝新能源半固态电池实现续航超 1000 公里,全固态电池样品能量密度突破 400Wh/kg,计划 2027 年启动示范应用;上汽、广汽等车企通过自研与合作结合,推动固态电池在 2025-2027 年逐步装车,其中上汽智己 L6、奇瑞星纪元 ES 等车型已搭载半固态电池上市。
产业链各环节中,核心材料与设备的技术突破是固态电池量产的关键。材料端,固态电解质作为核心,2024 年全球需求量 0.1 万吨,预计 2030 年达 10 万吨,其中硫化物电解质占比将提升至 29.5%,国内清陶能源、天目先导等企业已实现氧化物电解质千吨级产能,中科固能等在硫化物电解质领域实现小批量供货;正极材料以高镍三元为主,富锂锰基逐步成为下一代方向,容百科技、当升科技等企业已向固态电池厂商批量出货;负极材料中硅基负极是中短期主流,贝特瑞、璞泰来等布局硅碳 / 硅氧材料,赣锋锂业、天齐锂业则推进锂金属负极产业化;复合集流体凭借轻量化与耐腐蚀性,成为固态电池集流体新选择,诺德股份、英联股份等企业已完成送样验证。
设备端,固态电池工艺重构带来设备增量需求,前段干法设备、中段等静压设备、后段高压化成分容设备成为核心增量。先导智能、利元亨等企业已交付半固态电池中试线,涵盖干法混合、纤维化、热复合等关键设备;赢合科技、曼恩斯特开发的干法电极成膜设备,适配无溶剂工艺需求;等静压设备作为全固态电池致密化核心,国内纳科诺尔、先导智能加速研发,海外 Quintus、Hana Technology 已向中试线供货。政策层面,中国自 2020 年起将固态电池纳入国家重点研发方向,2025 年工信部出台新型储能行动方案,明确固态电池攻关方向,地方层面广东、上海、江苏等地通过专项基金、税收优惠推动产业落地,为固态电池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张,固态电池将逐步从新能源汽车向储能、eVTOL 等领域延伸,不过当前仍需突破成本与良率瓶颈 ——2024 年硫化物固态电池电芯成本约 5 元 / Wh,预计 2030 年降至 1 元 / Wh 左右,行业需通过规模效应、工艺优化与材料创新,推动固态电池在 2030 年后进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