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印度尼西亚指南》从宏观经济、产业特色、投资政策、双边合作等多维度,系统呈现了印尼作为东盟核心投资目的地的综合优势与实操路径,为外资企业布局当地市场提供了全面参考。作为东盟十国中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之一,印尼凭借巨大的市场规模、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及丰富的原材料供应,叠加持续向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成为全球资本关注的焦点。当前印尼经济以投资和消费为稳定动力,宏观经济指标保持正面,经济结构合理,为外资涌入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矿冶行业已成为当前印尼第一大外商投资行业,凸显出资源驱动型经济的鲜明特征。
在重点产业布局上,印尼展现出多元且富有潜力的发展格局。作为农业大国,印尼拥有约 8000 万公顷耕地,棕榈油、橡胶、咖啡、可可等经济作物产量可观,同时森林覆盖率达 54.25%,拥有世界第三大热带森林,渔业资源也极为丰富,海洋鱼类多达 7000 种,潜在捕捞量超 800 万吨 / 年,农林渔业的资源优势为相关产业链投资提供了广阔空间。采矿业方面,印尼矿产资源分布广泛,是国际煤炭及镍、铁、锡、金等金属矿产品的重要供应来源,2012 年政府对 65 种矿产品出口加征 20% 出口税,并要求外资设立冶炼加工厂,进一步刺激了矿产下游行业投资。工业制造业虽工业化水平有待提升,但涵盖纺织、电子、木材加工、汽车、食品饮料等 30 多个部门,具备完整的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业则依托秀丽的热带自然景观、丰富的民族文化及历史遗迹,2023 年外国游客数量达 1168 万,同比增长 98.3%,发展潜力持续释放。
从双边合作与投资数据来看,中国与印尼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2019-2023 年,中印尼货物贸易规模保持高位运行,2023 年贸易额达 1394.2 亿美元,中国对印尼直接投资流量为 31.3 亿美元,截至 2023 年底存量已达 263.5 亿美元,投资领域覆盖矿冶、农业、电力、地产、家电与电子、数字经济等多个关键领域,大型投资项目不断涌现,成为推动印尼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在投资操作层面,印尼明确了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外资并购等多种投资方式,外资通过公开市场购买上市公司股票时需遵循行业开放限制,而主管投资的政府部门包括投资与下游化部、财政部、能矿部,确保投资流程的规范化。进出口管理则主要采用配额与许可证两种形式,酒精饮料及相关原材料适用配额管理,工业用盐、机动车、危险物品等则需许可证,2010 年实施的进口许可制度进一步将许可证分为一般进口许可证与制造商进口许可证,分别对应第三方进口与自用进口需求,出口货物也根据监管要求分为受管制、受监视、严禁出口、免检出口四类,明确了不同品类的出口规范。
为推动经济均衡发展与产业升级,印尼推出了多项关键发展规划。在区域发展层面,2018 年政府计划在爪哇岛外新建经济增长中心,推出大都会加速发展计划、城市和农村同步振兴计划、偏远和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加速发展计划三大国家级项目,同时加紧建设北加省 4 个综合边境口岸,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工业 4.0 计划借鉴德国经验,目标是 2030 年进入全球前十大经济体,提升劳动生产率与研发投入强度,强调依托资源与人力优势融入全球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佐科总统提出的 “海上高速公路” 战略,涵盖供水、电力、交通、港口等领域,2020-2024 年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资金需求达 4500 亿美元,其中 42% 的资金缺口计划通过公私合作融资,政府还专门设立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收费公路、机场、数字基建等项目,为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创造了机遇。
税收政策与特殊经济区优惠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抓手。印尼实行中央税与地方税并存的税制,税收立法权与征收权集中在中央,地方拥有部分地方税制定权,对居民纳税人实行 “全球课税” 原则,同时对中小微型企业提供所得税鼓励措施,2021 年印尼还支持全球税收改革方案,推动跨国公司在经营所在国缴纳更多税款,设定至少 15% 的最低全球企业税率。特殊经济区则享有多方面优惠,投资额超 1 万亿盾的企业可获 10-25 年减税或免税 20%-100%,从其他地区进入经济特区的商品可免税,企业间交易也享受免税待遇,同时在海关、劳动力、土地、许可证等方面均有便利措施,如外国员工准字可直接延长、许可证办理最长不超过 3 小时,极大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此外,巴淡工业园与民丹工业区作为重要产业载体,凭借临近新加坡的区位优势、完善的配套设施及产业集聚效应,吸引了众多国际企业设立生产基地,巴淡工业园以电子产品、精密制造、物流等产业为主,民丹工业区则聚焦仓储分销、清真食品、海事工程、航空维修等领域,为外资提供了专业化的投资平台,进一步强化了印尼作为东盟投资高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