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来西亚指南》由 SIG GLOBAL 与鸿信国际联合编制,系统梳理了马来西亚的宏观投资环境、产业政策、税收体系及重点合作平台,为中资企业赴马投资提供了全面且具实操性的参考框架。作为东南亚地缘枢纽与 RCEP 重要成员国,马来西亚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稳定的政治环境及完备的法律体系,成为多国企业布局东南亚的核心选择 —— 其位于东南亚心脏地带,具备连接东西方的海运与空运优势,政治局势长期稳定,三大民族和谐共处,且投资法律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操作流程规范,近年来通过持续优化投资激励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外资吸引力。
从市场基础与双边合作来看,马来西亚展现出强劲的经济韧性与紧密的中马经贸联系。劳动力成本方面,2024 年 5 月马来西亚制造业人均月工资为 3445 马币,土地与房屋成本则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以吉隆坡为例,市中心一居室月租金约 2380-3495 马币(折合 598-878 美元),郊区同类房型租金仅需 1000-2000 马币(折合 313-625 美元),为不同规模企业提供了灵活的选址空间。中马贸易往来尤为密切,中国已连续 15 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2019-2023 年双边货物贸易额均保持在 1200 亿美元以上,2023 年虽受全球经济波动影响降至 1902 亿美元,但马来西亚仍稳居中国在东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为投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经贸基础。
在产业政策与投资方式上,马来西亚对外国投资者展现出高度开放态度,明确规定政府鼓励发展的行业中,外资可持有 100% 股权,无需与本地企业合资,这一政策极大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税收体系则兼顾公平与激励,联邦与州政府实行分税制,由联邦财政部统一制定政策并通过内陆税务局、皇家关税局执行。企业所得税一般税率为 24%,而实收资本不超过 250 万马币的中小型居民企业,首 60 万马币所得仅需按 17% 税率缴纳,有效减轻了中小企业税负;个人所得税方面,居民税率分档为 1%-30%,外国公民则适用 30% 的固定税率,同时针对非居民设置了 10%-15% 的预扣税,石油行业企业还需缴纳 38% 的石油所得税,整体税制清晰且针对性强。
为进一步吸引外资,马来西亚推出了多层次的优惠政策体系,以税务减免为核心,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激励两类。直接税方面,获得 “新兴工业地位” 的企业可享受 5 年所得税减免,仅需对 30% 法定收入缴税;“投资税务补贴” 则允许企业在 5 年内用合格资本支出 60% 的补贴冲抵 70% 法定收入,未用完部分可结转使用。间接税激励主要体现为进口税、销售税豁免,覆盖制造业、农业、旅游业等多个领域。此外,多媒体超级走廊(MSC)内的信息通信企业,还可在新兴工业地位基础上享受全额所得税豁免及外资股权、外籍员工雇佣的无限制政策,运营总部、区域分销中心等则能获得 10 年全额免税优惠,多维度政策组合满足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
区域发展方面,马来西亚规划了五大经济特区与多个重点园区,形成 “全域覆盖、错位发展” 的格局。五大经济特区包括伊斯干达开发区、北部走廊经济区、东海岸经济区、沙巴发展走廊及沙捞越再生能源走廊,覆盖西马半岛与东马主要区域,每个特区依据资源禀赋明确了重点产业 —— 伊斯干达开发区聚焦旅游、教育、医疗等服务业,北部走廊经济区侧重农业与制造业,东海岸经济区则以油气、石化为核心,入驻企业可申请 5-10 年所得税豁免或全额资本支出补贴。其中,柔新经济特区与马中关丹产业园是中资企业的核心合作平台:柔新经济特区占地 3571 平方公里,与新加坡隔海相望,以九大旗舰区承载制造、物流、数字经济等 11 个领域投资,新马两国将通过加强跨境人流物流、优化经商便利度等四大合作方向,推动 10 年累计 100 个项目落地;马中关丹产业园作为中马政府间重大合作项目,规划面积 12 平方公里,入园企业可享 15 年 100% 所得税减免、高管 15% 优惠个税及进口税豁免等政策,截至 2023 年 6 月已完成 10 平方公里开发,签约项目 12 个,协议投资超 460 亿元,创造 5000 个长期就业岗位,成为中马产能合作的典范。
整体而言,马来西亚凭借开放的政策环境、完善的产业配套及紧密的中马合作基础,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有意布局的中资企业,可结合自身产业属性,优先选择政策优惠集中的经济特区与合作园区,充分利用税收减免、土地成本优势及双边贸易便利,同时借助鸿信国际等专业服务机构的支持,在公司注册、财税合规、准证申请等环节提升效率,更好地把握马来西亚在制造业、服务业、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投资机遇,实现与当地市场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