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当时在做出海研究的时候,我都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如果当下出海是个趋势,以中国这样的经济体量和规模,很容易形成生态,那这个生态对我来说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所以,今天这一讲我们讨论当下中国的出海潮有什么特征,以及我们可以怎么利用这些特征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出海模式?
这次不一样:超级供应链和数字能力
前面我们讲到了泡泡玛特凭借境外业务,成为A股市场的优等生。其实最近几年不少企业的海外扩张都呈现出类似“又快又贵”的特征,扩张速度快,海外市场价格也比较高——比如名创优品,蜜雪冰城,泡泡玛特。 2024年我在新加坡鱼尾狮公园边上看到海底捞、腾讯的广告牌,在伦敦牛津街,纽约时代广场看到名创优品商店——这些场景让我意识到这次中国企业出海,是不一样的——
同样是“中国制造”:以前我们产品出海,赚价值链底部的微薄利润,企业则是单兵作战,单点突破,现在我们“研发—产品—品牌—价值链”出海,呈现出更高附加值、更高效率、更集成化的特征——
这个变化背后离不开中国两个强有力的支持:超级供应链和数字能力。
超级供应链
比如说泡泡玛特2023年开了55家店,名创优品2023年开了973家店,比亚迪一年海外销售24万辆车,SHEIN每天上新2000个SKU,美国“黑五”一天发货量超过3亿单……是营销厉害?不是,真正的功臣是供应链——
比如说SHEIN,每年出货10亿件。而且从顾客按下“购买”按钮那一刻,到海外顾客拿到货,只需要7—15天。这样庞大的订单量会瞬间分散到珠三角的成千上万家工厂。这些工厂经过SHEIN的数字化改造,反应速度也大大加快,而且SHEIN的未销售库存水平可以从传统服装品牌的40%-50%降低至个位数水平。
SHEIN供应链就是“中国超级供应链”的一个剪影。不只是规模大,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强大的“连接力”。就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作,一有市场需求马上就能响应。
SHEIN是快时尚服装的供应链,这不是特例。从小商品到服装鞋帽,家用电器、动力电池、新能源车,形成了一套更完备的供应链体系。供应链不但支撑着中国企业走出去,而且也随着企业自己在走出去。中国供应链在变成全球供应链出海,开始演进到 “构建全球供应链生态圈”的新阶段。
数字能力
供应链解决了“货”的问题,那人和钱呢?靠什么解决呢?
答案是“数字能力”。
数字能力这个词有点抽象。举个例子,一个人也没有海外运营经验,也没有海外渠道,资金也不雄厚,甚至英语都不太懂,这个人能出海吗?听上去有点不靠谱,但现在TEMU有个全托管模式说,可以。
怎么做?
在后台上传自家产品,等待Temu买手来筛选产品,发起合作邀约。
和买手商谈价格,如果价格合适,就进一步确认订单细节。
把商品送到Temu在国内的仓库里。
到这里,你的“跨境出海之旅”就结束了。此后的定价、营销推广、客户服务、跨境物流等环节都由Temu完成,就像把孩子送进了托儿所一样,Temu这个老师给你全托管了。
全托管背后就是中国强大的数字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两个维度。
(1)数字基础设施。
这个好理解。社交媒体、电商外卖、移动支付、地图导航等,不就是数字世界的路桥水电一样?中国是真的基础设施大师,不管数字世界还是物理世界,都非常强悍。
(2)数字人力资本。
这个有点抽象。我讲个故事你就明白了。之前提到过,我博士生导师上次来中国我给她买奶茶,直接在线上下单,然后去店里拿了奶茶,店门口大堆等着拿奶茶的骑手,一路上到处都是拍短视频的人,晚上回到酒店,我在一个线上平台又给她叫了一个五星级按摩师,晚上11点来给她做个按摩。一天下来,我老板很感慨,一是方便,二是中国人确实勤快,但最重要的,她说,不管是消费的,还是提供服务的,不管是博士还是初中毕业生,都对数字化生存状态习以为常,这是数字消费者、数字劳动者,是过去20多年中国积累的数字人力资本。
这种人力资本体现在很多维度,比如说,现在很多年轻企业出海做短视频营销,做线上社群,私域运营,做电商服务……都是数字人力资本。
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人力资本,构成了中国企业出海的第二个能力,数字能力。
无国界企业
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当下中国企业出海背后是两大能力:超级供应链和数字能力。
这两种能力,是所有中国企业都能共享的公共品。
就是每个企业都有机会使用的资源。这两个能力如此强大,它让我们企业能创造出很多新的模式,创造新的生态,找到新的活法。
比如说,无国界企业。
什么叫无国界企业呢? 我给你举个例子,河南郑州有个叫致欧家具的企业,国内没啥名气,但人家年销售超过60亿,是亚马逊家具品类的第一名。只不过它的产品100%销往美国和欧洲。而且它的营销也是全部在海外主流社交平台,用本地人做本地内容,另外它的物流仓储也是完全国际化的——虽然总部在郑州,但“国界”的痕迹在这个企业身上很淡。
这就是无国界企业,也是近20年出现的企业新物种,它们被称为“天生全球化”(Born Global)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共同特征是:年轻,成立几年内就实现国际收入大幅增加。和传统企业先本土后国际化的路径不同,这些企业经常是国内还寂寂无名,国际市场已经极其亮眼。
中国有不少无国界企业。比如说长沙的安克,做充电器和数码配件的公司,成立仅十多年就实现了近200亿元营收,其中96%来自海外,是亚马逊的大玩家。
为什么有这样的发展速度?
两个原因:供应链发达,数字化程度高,能采取轻更灵活的组织方式完成大规模的协作。
你看,这不就是中国两大能力吗?换句话说,在那些全球市场规模足够大,中国供应链也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还有机会将全球市场当作竞技场,长出无国界企业。
我们团队整理了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后,整理出了100家有“无国界企业”特征的公司,然后对这些企业进行了一些分析后,得到了初创或者中小企业要成长为“无国界企业”成功的几个共性:
(1) 充分利用好数字基础设施。
(2)尽量扎根于国内某个产业供应链。
这两点好理解,是中国特有的公共平台,能降低初创企业进入市场门槛。
(3)聚焦某个细分利基市场(也就是有溢价的细分市场)。比如说在相机市场上,佳能、索尼等日本品牌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你很难拼。但成立于2015年的Insta360就另辟蹊径,切入全景相机、运动相机赛道,很快做成了头部品牌。
(4)国际化的管理团队。这个也好理解,做全球市场需要国际化经验。即使创始人缺乏这方面特征,也一定要在早期就引入有国际化视野的人。
除了“无国界企业”外,其实很多消费品牌出海的机会也非常好,敲黑板,是消费品品牌。
为什么? 一是涉及地缘政治摩擦的几率相对比较低;二是中国供应链优势大;三是数字营销模式容易复制到海外——所以,基本中国超级供应链,打造全球消费品牌,有可能是个机会。
即使是个人或者很小的团队,其实也可以在这种出海生态中找到自己位置,比如卖专业技能服务,技术支持,物流服务,支付服务,法律服务,资金服务,本地化服务,等等。一个古老的故事,说美国淘金热中,最赚钱的是卖铲子的。逻辑其实一致。
还是那句话吧,游戏规则变了,要么退出游戏,要么弄清楚新游戏规则,重新上路。
供应链优势加上数字能力,其实正在重塑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路径。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但对于那些准备充分、有远见和耐心的企业和个人来说,机会也永远存在。
讲了这么多出海的光明面,但就像下南洋一样,出海求生永远是九死一生的过程,无数惊涛骇浪在前面等着。所以下一讲,也是出海部分最后一讲,我们来看看最关键的风险点在哪里,怎么尽量避开这些坑。
1. 中国企业出海的背后有两大能力的支持:超级供应链和数字能力。其中,中国超级供应链不只是规模大,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强大的“连接力”,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作;而数字能力则由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人力资本两大维度构成。
2. 由于供应链发达,数字化程度高,能采取轻更灵活的组织方式完成大规模的协作,因此企业更容易在短期创造出新的模式和生态,比如“无国界企业”。
3. 消费品牌由于其涉及地缘政治摩擦的几率相对比较低、中国供应链优势大,以及数字营销模式容易复制到海外,更容易打造全球消费品牌。